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国风·周南·芣苢。清代。佚名。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参考资料:
1、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
2、骆玉明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7-19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5-16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参考资料:
1、骆玉明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7-19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僧传仙子酌流霞,颇识天厨酒味佳。风翮忽罹尘世网,梦魂空绕榄山花。
还将双眼窥千古,却怪浮言乱百家。何日与公重握手,中宵閒看斗杓斜。
承庄定山和答过访之作七律再用前韵寄意八首 其四。明代。林光。僧传仙子酌流霞,颇识天厨酒味佳。风翮忽罹尘世网,梦魂空绕榄山花。还将双眼窥千古,却怪浮言乱百家。何日与公重握手,中宵閒看斗杓斜。
又送程公礼侍父归蜀用方万里韵。元代。仇远。远从溧里上潼川,渚宿岩栖约半年。老子情怀原不浅,扁舟风景浩无边。故乡兵后几人在,明月秋中何处圆。母氏悬悬兄弟望,顺流及早理归船。
五彩结同心。唐代。无名氏。珠帘垂户。金索悬窗,家接浣沙溪路。相见桐阴下,一钩月、恰在凤凰栖处。素琼拈就宫腰小。花枝袅、盈盈娇步。新妆浅,满腮红雪,绰约片云欲度。尘寰岂能留住。唯只愁、化作彩云飞去。蝉翼衫儿,薄冰肌莹,轻罩一团香雾。彩笺巧缀相思苦。脉脉动、怜才心绪。好作个、秦楼活计,吹箫伴侣。
送家刚长之官儋州。清代。陈恭尹。莫叹离居水一方,仲尼浮海兴何长。此心倘不殊千载,儋耳原来匪异乡。缃帙旧签装玳瑁,清斋新曲进桄榔。青春待击南溟浪,六翮抟风起越裳。
鹧鸪天 其二。清代。朱祖谋。金斗馀薰向夕凉。扑帘真见倒飞霜。窃香凤子纷成队,撼局猧儿太作狂。三叹息,百思量。回肠断尽也寻常。镜前新学抛家髻,犹被狂花妒浅妆。
韩介玉画为童中州掌教题(介玉乃张仲举门人。明代。张羽。我识河东老词客,鹤骨伶俜长八尺。白头徒步拾公卿,人生变化谁能测。将军跋扈天为倾,公持寸管力与争。当时直气动朝野,至今文采传诸生。诸生白面今已老,三载儒冠空潦倒。罢归百事无所为,万壑千岩恣挥扫。丹丘玄圃落眼前,涧水松风鸣浩浩。由来绝艺出天机,肉眼纷纷争丑好。吴兴博士今郑虔,故山未归雪满颠。今年召对席屡前,蒙恩亲赐水衡钱。归来见画心茫然,拄杖欲问金华船。金华之洞小有天,下与五岳相钩连。初平炼丹去成仙,弟兄联袂风翩翩。洞前白石如羊眠,我欲访之何由缘。安得与子相周施,饥餐紫霞拾瑶草,石上一笑三千年。
道不藉劬劳,心唯论晓达。圆明常了知,岂受情想杂。
如人梦驰驱,身自安床榻。一句脱思惟,大千挂毫发。
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用达本情忘知心体合为韵作八偈供之时在建康狱中 其一。宋代。释德洪。道不藉劬劳,心唯论晓达。圆明常了知,岂受情想杂。如人梦驰驱,身自安床榻。一句脱思惟,大千挂毫发。
草虫杂图四十二首为伍佥宪题 其四。明代。张宁。漏石倚空苍,弱草飏残碧。眷彼飞来双,栩栩飘复集。鸿鹄志万里,松柏挺千尺。洪纤各有定,非分焉所得。
到常清寺予哲师三绝。宋代。王炎。古井寒泉久不波,岂贪好梦到南柯。夜来雨过岩花落,好鸟留春自啸歌。
上严廉访十首。宋代。熊禾。大哉伊洛传,正统接洙泗。一源肇南来,九曲清日泚。百年尚无有,千载那可俟。崇台励风化,此是第一义。
四月十五日重至南安夜步城头望月。清代。俞明震。悠悠人事重经眼,㶁㶁溪流旧绕墙。明月入怀添悱恻,野禽呼我共苍茫。客中作客知官味,山外看山惜夜光。闻道今年渐生聚,边风吹过总凄凉。
哭微之二首 其一。唐代。白居易。八月凉风吹白幕,寝门廊下哭微之。妻孥朋友来相吊,唯道皇天无所知。
十八人。清代。洪亮吉。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君家难弟兄亦真,絜身不预十八人。
江都。清代。苏章阿。歌管红镫十万家,江都从古号繁华。春风夜雨蕃釐院,落尽年年枳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