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清代。佚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遥看 一作:遥望)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参考资料: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 .八年级(下).语文版语文书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3 .
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这首诗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参考资料:
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86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1、吴小如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186 .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宋代。宋高宗。德以充性,行以澡身。二事在躬,日跻而新。并驱贤科,得颜与隣。不幸斯疾,命也莫伸。
和梅花百咏诗 其十 梦梅。明代。王夫之。湘簟凝凉菡萏开,幽香冷触幻春回。因缘漫向痴人说,只作当先及第猜。
时序飞腾不贷人,相从还此赋迎春。祇言世态有凉燠,须信吾曹无故新。
长句能同李白好,为儒未许贾山醇。两郎玉立仍难弟,谁道先生解久贫。
用老谢丈立春韵赠周文显蕃与文显以癸巳岁是日相识始有倡酬故及之。宋代。赵蕃。时序飞腾不贷人,相从还此赋迎春。祇言世态有凉燠,须信吾曹无故新。长句能同李白好,为儒未许贾山醇。两郎玉立仍难弟,谁道先生解久贫。
南京十咏 其三 淮清柳色。明代。薛瑄。淮清桥下水连空,桥畔依依柳色浓。香絮有情皆作雪,柔丝无力尽含风。楼台掩映深春后,市井凄迷暮雨中。近水向阳千万树,年年长是发生同。
和鲍守次韵林德祖十四首。宋代。傅察。佐县三年敢意轻,掾曹还许暂平亭。齿延屡醉争扶白,嗣响非工愧取青。自此浮鸥容海浪,幸同驯鹿傍车屏。从今已恐终更去,怅望参商量别星。
腊雷春雪示吉甫。宋代。胡寅。晓色空明衡岳南,一尘那复隔仙凡。贯时松竹色自好,破腊雷霆声未咸。万里鲛绡开步障,行金火浣试春衫。渔舟不与人供画,独驾云涛月满帆。
腊中会桂堂太守劝客满觞尝日怕渡野塘寒酒罢。宋代。郑刚中。不辞芳酒满,怕渡野塘寒。淡月侵灯暗,新春逗腊残。主人方郑重,客意敢阑珊。聚散皆如梦,相陪且尽欢。
偶成。宋代。张九成。 冒热不安寝,整冠常夙兴。清风入我怀,眷眷如有情。嗟彼朝市人,正与膏火争。藏机入钩钤,肆辩纷纵横。所得无几何,所嗟无一诚。往来各有趣,南北自分朋。明德天所相,欺诬祸所婴。犹如赴火蛾,缠绵尚营营。悟此澹无作,不与炎凉并。居閒苦无事,驱马出南城。登山猿不避,鼓棹鸥靡惊。谁知瘴岚中,谈笑适此生。祥凤非矫矫,高鸿本冥冥。请君少安坐,此诗殊可听。
新亭落成。宋代。钱时。峭壁擎空不偶然,自从开辟我周旋。放开西北三边地,托起东南一片天。得句谩酬康节韵,知音未断伯牙弦。太平风蕗真堪老,不属枯禅不属仙。
偶书。宋代。宋祁。悲秋葆发生,倦客厌离身。九奏庄禽眩,千钧楚俗轻。媒劳伤偃蹇,岁晏恨峥嵘。谁讶游都久,方归谷口耕。
章复彦许画菜作诗促之。明代。乌斯道。采葑何必首阳东,翠叶葳蕤在眼中。倾国可堪誇绝艳,灌园端合想连筒。迟徊公馆应无事,洗涤膏粱信有功。老我不能忘此味,几回题品学涪翁。
山居戏题。宋代。陆游。病起清羸不自持,年光都上鬓边丝。昏昏雨细梅黄後,漫漫秧青水满时。曲几方床娱永日,矮冠高屐骇群儿。客来莫笑狂颠甚,此处那容世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