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僧归儒

诗僧归儒朗读

《诗僧归儒》是宋代诗人叶茵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厌倦了尘世的琐事,决定放弃修行回归儒家学问的场景。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僧归儒

厌作人间粥饭僧,
等闲来续义铦灯。
近吟气味无蔬笋,
旧学工夫尚葛藤。
花下飞鞭身洒落,
风前扶帽发鬅鬙。
浪仙素不修书问,
有愧昌黎诧可朋。

【译文】
艰苦度日的僧人厌倦了人间的琐事,
悠闲地来续着义铦灯。
近来吟诵,气味里少了蔬菜和笋的香味,
旧时的学问和修行仍然如葛藤一般延续。
在花下,鞭子飞舞,身体洒落,
在风前,扶帽的头发散乱不整。
浪仙素来不修书问,
感到惭愧,昌黎诧异,或许成为朋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僧人归儒的场景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境遇和自身学识的思考。诗中的僧人厌倦了尘世的琐事,决定放弃修行回归儒家学问。这里的“人间粥饭僧”形象生动地揭示了僧人对尘世生活的烦闷和不满。他“等闲来续义铦灯”,意味着他选择了学习儒家经典,继续追求道义和知识。

诗中还描述了僧人近来吟诵时的变化。他感到“气味无蔬笋”,表明他的日常生活已经脱离了尘世的繁华,缺少了世俗生活所带来的一些美好和滋味。然而,尽管追求儒家学问,他仍然保留着旧时的学识和修行,这种“旧学工夫尚葛藤”的表述,传递出他对于儒家学问的坚守和传承。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僧人在花下的场景。他手持鞭子,身体洒落,头发散乱,可见他已经远离了尘世的装束和规矩。这种形象的描绘,暗示着僧人已经摆脱了僧袍的束缚,并且在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对学问的执着。

最后两句“浪仙素不修书问,有愧昌黎诧可朋”,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学识的感到愧疚。他自称“浪仙”,暗示自己并非学富五车之人,平素不重视修习书问之事。但他也感到惭愧,昌黎(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对他的不解,或许他们可能成为朋友。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归儒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于尘世烦扰的厌倦和对儒家学问的向往。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身学识的自省和对昌黎等学者的敬畏之情。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僧人形象的描绘和对儒家学问的思考,表达了对于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于个人境遇和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江潮夜夜惊人寐。山色催人起。危矶锁不住江流。何况纤纤风袅、一丝柔。

人间容易珊瑚老。且向蓬莱岛。绿蓑青箬白沙鸥。都把闲情付与、十分秋。

()

桓台风木正萧辰,倾盖知心谊独亲。季子巳无观乐地,伟元终是泣诗人。

愁看落日燕山夜,畏见荒江郢树春。踏遍天涯更回辔,欲从吾友卜东邻。

()

何处杜鹃声。不耐愁听。珊瑚枕上解朝醒。吹落杨花飞作絮,又近清明。

双燕拂帘旌。猩色围屏。辛夷花底闭门深。一缕茶烟人不到,慵炙鸾笙。

()

鲁昭政不明,童心一言定。强臣久擅权,谗人暗启衅。

公族子家羁,忠正国之俊。明达审机谋,谠言罔见听。

()

木落风高画角哀,霜浓野阔一登台。云旗天转桑乾出,日驭烟横碣石开。

黑水遐封思禹迹,金方借箸失边才。汉家养士恩如海,谁伏青蒲请剑来。

()

去年四月西山道,柳翠烟浓花正好。嵚崎直上白云巅,眼界胸襟何浩浩。

层峦秀叠重崖垂,招提半属前朝基。君今二月奚囊去,我能历数西山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