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清代。佚名。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
⑴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yǐ ):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答诸公游山作。宋代。于石。金华山巅一挥手,俯视尘寰仰星斗。闲云满地白鹤飞,积雪暗天苍兕吼。北山周回七百里,名著洞天非不久。世人未识山中乐,问我山中何所有。旧传叱石化羊眠,亦有耕田驱鹿走。大士浴缾今尚在,孝标书堂谁与守。翩然东访赤松子,何须辟谷能延寿。出门一笑天地宽,龊龊徒为儿女丑。君不见东坡游赤壁,东望武昌西夏口。江山风月两依然,谁能与客攜鱼酒。
应天长。明代。杨荣。星驰一线,宝炬腾空,千花一时开遍。万斛金莲,恍似红妆映波面。香风转,云半捲。见舞袖、翩翻轻旋。想胜景、即是仙宫,蓬莱阆苑。欢乐意留恋。岁岁年年,长沐赐宴。五色红云,瑞气祥氛互葱茜。移銮辂,开雉扇。仙仗拥、九华春殿。向黼扆、更祝南山,寿觞频劝。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二扬扇。宋代。梅尧臣。白扇非团扇,每来场圃见。因风吹糠籺,编竹破筠箭。任从高下手,不为暄寒变。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言倦。
为刘生敬敷题琴心中断诗。清代。严遂成。枯桐挂壁涩秋苔,荩箧无衣甑有埃。忍听孤儿垂泪问,娘何处去几时回。
端明殿学士汪公挽词 其三。宋代。楼钥。道学不尽试,功名祇绪馀。立朝惟正色,荐士有遗书。百赎嗟无及,九京谁与居。莫酬推毂意,衰涕湿巾裾。
挽李汉章郎中五首 其三。明代。祁顺。赈饥遥为主分忧,百万生灵病已瘳。一派濠梁亭下水,载君遗爱日东流。
集李绝句十八首 其十四 有怀亡弟五首。明代。程敏政。家园归省浙江东,璧碎珠沉几日中。尘里笙歌千古梦,悠悠无处问苍穹。
齐明堂乐歌十五首 其三 引牲乐。清代。佚名。惟诚絜飨,惟孝尊灵。敬度黍稷,敬涤牺牲。骍茧在豢,载溢载丰。以承宗祀,以肃皇衷。萧芳四举,华火周传。神鉴孔昭,嘉足三牷。
续兰亭会补参军刘密诗。明代。刘仁本。阳春沐膏泽,草木生微暄。灵图发幽秘,感此禹迹存。衣冠继芳集,临流引清樽。性情聊自适,理乱复奚言。
寿绍庆金守。宋代。阳枋。神光高射斗牛墟,知是龙泉瑞气舒。彩映北堂霜后桧,辉连东馆月中书。江流现水描来似,峡束棠溪画得如。为报鲸鲵休陆走,剑芒无是发硎初。
赠方棠陵用陶饮酒韵 其二十。明代。霍韬。衡湘古雄邦,风气犹颇真。民居限山溪,习尚犹古淳。羲黄虽世隔,濂溪迹尚新。九疑留舜辙,桃源嗟暴秦。迫今百代下,湮沦同飞尘。君行过湘江,敦古心应勤。精神苟相契,异世情自亲。不瑕圣孔父,从渠好问津。他年石屋归,为藏折角巾。候我采药来,山花我主人。
过张王庙。宋代。杨万里。地迥人烟寂,山盘水势回。怪松欹岸出,古庙背河开。晚色催征棹,斜阳恋去桅。丹徒谁道远,一眺正悠哉。
次韵王季野北归二首 其二。宋代。郑元祐。公子承恩日下归,小山堂上锦香围。百壶写渌方论醉,五鼎熬肪不厌肥。听瑟池鱼冲浪出,寄书笼鹤傍云飞。茜袍色映轻裘好,为是夫人手制衣。
春夜论诗和王子让三首 其二。元代。刘崧。江草青青江水生,故人相见总怜情。云来雨去青天里,一日阴晴几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