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触龙说赵太后。两汉。刘向。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左师触龙对太后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了太后面前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走,很长时间没能来拜见您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适,所以想来看完您。”说:“我也是脚有毛病全靠坐车走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还是强迫自己走走,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点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像您那样。”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师公说:“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禀告太后!”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妇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更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参考资料:
1、《触龙说赵太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3]
文章选自《战国策·赵策四》。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继位,年幼,由赵太后摄政。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赵威后不肯。触龙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参考资料:
1、《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6-3]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言语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下面就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谈谈说话的艺术。
1、 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攻赵国,危急关头,赵国不得不求救于齐,而齐国却提出救援条件――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龙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批逆龙鳞,而是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他知道,赵太后刚刚执政,缺乏政治经验,目光短浅,加之女性特有的溺爱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任何谈及人质的问题都会让太后难以接受,使得结果适得其反。所以触龙避其锋芒,对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转移话题。先问太后饮食住行,接着请托儿子舒祺,继之论及疼爱子女的事情,最后大谈王位继承问题。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2、 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面对怒气冲冲、盛气凌人的赵太后,首要的问题是让她能够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给人以劝说的契机,从而引起她谈话的兴趣,一步步进入正题。触龙拜见太后并不难,但见到太后谈什么却很关键。话不投机,三言两语也许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因此,触龙反复揣摩太后的心理,选择了老年人都共同关心的饮食起居话题,先从自己脚有毛病(也许是假的)、不能快走谈起,以己推人,关心起太后的身体情况,自然而然,合乎情理。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老年人同病相怜的真实的感受,让赵太后冰冷的内心有了一丝的感动,她无法拒绝触龙提出的问题,于是“色少解”,和触龙交谈了起来。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3、 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触龙和太后接上了话,此时还不能步入正题,因为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时如果谈及人质问题,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必定会唾触龙满面。但谁都知道,触龙晋见太后不可能只是为了问寒问暖,谈话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让谈话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自然会引到人质问题上呢?触龙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请安排孩子。自己虽然脚有毛病,太后虽然怒气冲冲,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进宫求见太后,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此,触龙和太后谈起了孩子,拉起了家常,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使得谈话得以继续,事情向着触龙预先设计好的方向发展。
4、 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应当说,触龙问候起居、关心孩子,都切中了赵太后的心理,但最能打动赵太后的恐怕不是这些,而是触龙的一句话,“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孩子是娘的心头肉,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赵太后溺爱孩子,众人皆知,触龙从请托孩子谈起,欲擒故纵,故意诱导赵太后谈及“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从而自然引到赵太后疼爱孩子问题上,这一对话深深地打动了赵太后。它道出了赵太后疼爱孩子的事实。此时,作为母亲的赵太后的心中也许会涌现出哺养长安君、持燕后踵哭泣、祭祀必祈祷的一幕幕往事。她的思想、感情已完全为触龙所控制,自然也就完全听由他摆布了。
5、 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说话技巧再高,它高不过“理”字。《十善业道经》说,“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言无可讥”,意思是说,言论一定要合理,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要有信用,要令人无懈可击。说话的前提要讲一个“理”字,触龙的话之最终所以能够让赵太后欣然信服,愿意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关键在于他能够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以理服人。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为孩子考虑的长远一些,就要让孩子有立身之本,不要仅仅依靠权势、父母。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触龙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全部对话无一字涉及人质,但又句句不离人质。迂回曲折之中尽显语言奥妙,循循善诱之余凸现事情必然。
说话是一门艺术,为人处事离不开说话,要想把话说好,不妨多跟古人学学。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先秦历史散文著作《战国策》,以记叙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为主要内容。这些纵横家们,能说会道,长于论辩说理。其言论,内容精辟,启人心智,形式巧妙,入情入理,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今,还放射着灿烂的艺术光芒。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入选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是这类散文的代表。细细研读,其艺术性让人回味无穷;其思想性使人倍受启迪。现就文章的语言艺术作简要分析。
一、避其锋芒、欲擒故纵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承了赵国的王位。因年幼,于是由赵太后执政。此时的赵国,新旧更替,动荡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国又乘机攻赵,连克三座城池。赵国祸不单行,处于危难之中。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拒秦,赵太后只得求救齐国,共同抗秦。而齐国提出条件,让赵太后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方才出兵。作为母亲,赵太后心理的天平倾斜到了个人的私情一边。国难当头,群臣心急如焚,竭力劝谏,均遭斥责。赵太后甚至蛮不讲理的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事情陷入了僵局,“劝谏赵太后”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面对此情,老臣触龙自愿担当此任,出面劝谏太后。太后得知触龙进见,知道他为劝说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来,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准备。她怒气冲冲,专等触龙提出此事,骂他个狗血喷头,吐他一脸唾沫。心里话:好一个大胆的家伙,竟敢顶风劝谏,自找没趣。然而,当老臣触龙迈着急促而蹒跚的步子进见时,太后等来的不是劝谏之辞,而是亲切而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这使她大为感动,随之心里那根绷得很紧的警惕之弦不自觉的放松了,怒气也渐渐消除了。其实赵太后正中了触龙的欲擒故纵之计,这也是触龙劝谏策略的第一步。
二、巧妙布阵、诱其上钩
赵太后怒色少解,但触龙仍未提及让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是顺着拉家常的线索,向太后提出给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差使的请求,以趁自己健在之时为儿子作长远打算。这就表现出了对小儿子的特别疼爱。这个请求实际上是在向自己的目标──劝谏长安君做人质慢慢靠近,也是继续诱太后上钩的关键一步。这一请求非但未遭拒绝,而且还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同情和共鸣: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亲人不爱子?于是她爽快答应了。而且她好象找到了同盟,找到了“不让长安君做人质”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她哪里知道,这实际上是迈进了触龙的圈套。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正当两人就“爱子”问题不谋而合的站到同一战壕里的时候,触龙顺势将话题引向了“谁更爱自己的子女”的论争,并巧妙的运用激将法:明知太后更爱长安君,却说她爱燕后甚于长安君。这便又引起了新的争论,于是触龙摆出自己的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以太后送女儿燕后出嫁时,担心女儿的长远利益的事实,使太后深深认识到:要真心爱子女,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太后承认了这一观点,紧接着,触龙步步进逼,从赵国的历史说开去,列举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实:“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候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候有在者乎?”他们都不存在了。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触龙顺理成章的指明了其中的原因:“岂非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丰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至此,言归主题已到火候。触龙便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指出了太后的做法:“尊长安君之位,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令有功于国”的危害。从而也解释了他认为太后爱长安君不若爱燕后的理由。这样,就使赵太后陷入了既疼爱长安君,又不让他出使齐国,为他作长远打算的这种自相矛盾之中。使她深刻的明白了自己对长安君的爱只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溺爱而已,这种溺子骄子就等于杀子。于是,赵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出使齐国,触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挽救了赵国。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2]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引出太后爱燕后的话题。女儿远嫁,长期不见,而出於一个君主的威严又不能提起,这是一个母亲埋在内心的隐痛。有人提起,对太后是个释放郁结的机会,当然也愿意听了。左师说起燕后远嫁,太后曾为她“泣”“哀”“思”,可每到祭祀却祝:“必勿使反。”借此提出“父母一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命题。然后把太后为燕后长远打算的爱与为長安君短浅计议的爱作比较,并由远及近的提出帝王的子孙不是都不好,而祸及其身是因为“位尊而无功,俸厚而無勞”所致。最后直指“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赵。”话说到这里,太后已心服口服了。左师劝谏的使命圆满完成。他俩在長安君质齐问题上达成共识,心与心在同心点上重合了。
触龙的谏说自始至终未有一语提及“令长安君为质”,而太后情不自禁地说出“态君之所使之”,同样没有直接说穿派长安君入质于齐的话,与触龙的精彩说辞彼此配合,相映成趣。双方心照不宣,达成默契,丝毫不显馗尬。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使首尾圆合,结构谨严,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
触龙的攻心术,使趙太后从抵触到对撞再到接纳最后到契合,始终未提長安君质齐这个话题。可听了触龙一席话后,太后主动要求触龙派遣長安君使齐为质。看似无心插柳,实是以情一动人,这就是智者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资料:
1、黄亚琴,高尚义.说谏文中的双璧——《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7年第21期
一、关于课文
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触龙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触龙抓住老年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说得具体生动,曲折委婉,层层深入,巧妙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篇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作品。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说”的前因。
课文一开始,作者只用简要的几笔,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新”“急”,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所面临的危机。“必以长安君为质”和“老妇必唾其面”中的两个“必”字,说明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赵太后那么任性,谁还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读者很希望了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样解决。这一段用字不多,却极精练地描绘出触龙所面临的局面。一系列的困难,为触龙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第2段,“说”家常。
“左师触龙愿见”这一急转直下的反接,为下文开辟了广阔的境界。面对强秦急攻,国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势,触龙忧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阅历,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遭“唾面”之辱。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法。这是全文展开的条件,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即办事情要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这一段看似日常闲聊,实际上却是触龙同太后在解决矛盾正式交锋的第一个回合,因而是这篇课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听说触龙要来见她,赵太后“盛气而揖之”,说明她非常清楚触龙见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唇相讥的精神准备。哪知这位左师公深谙太后的心理,一出场,就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入而徐趋”生动地刻画出触龙应当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态。“至而自谢”的一席话,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说明触龙的态度是那样从容不迫。他那温和亲切的口吻,和太后的“盛气而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几句寒暄之后,触龙就不厌其烦地向太后介绍了自己的养生之道。虽然得到的回答仍是“老妇不能”,但“太后之色少解”,紧张的神色有点松懈了。而这正是矛盾转化的契机。
第3段,“说”爱子。
敌对情绪逐渐消失了,紧张场面缓和了,触龙便不失时机地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即入宫当禁卫军。这就给太后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他此番来,不过是想“走后门”而已。
既然两人在爱幼子这一点上达成了默契,在“男人还是女人更爱幼子”的争辩中,太后情不自禁的“笑”,说明他们在感情上又接近了一步。不仅能互相理解,而且还互相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幼子虽然“不肖”,但还是“窃爱怜之”。由于爱,必然要为他的前途考虑。这是人之常情,当然也完全符合太后的心理。这就引出怎样才算对子女真正的爱这一话题。触龙明知太后更爱幼子,却故意反话正说,说她更疼爱女儿,逼得太后赶紧声明:“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就势接过话茬,从她对待燕后的态度,分析了她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表明她深明大义,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对子女也有不溺爱的时候。这就论述了连她也没想清楚的问题,也与她自己溺爱长安君的事实形成鲜明对照。然后,触龙又用欲擒故纵的手法,说到赵国及其诸侯国的子孙因“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没能长保富贵这一事实,讲清了只有令长安君“有功于国”,才能使他“自托于赵”的道理,最终完全说服了赵太后。还没等触龙说完,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第4段,“说”的后果。
故事的结局,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三、人物形象
触龙:
触龙是赵国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他敢于在其他大臣劝说失败的情况下,出面劝说顽固的太后。他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执。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表示对太后的关怀,消除了她的怒气。继而谈爱子问题,用激将法,说她爱燕后超过了爱长安君,逼着她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的子孙为例,暗示太后的溺爱对长安君并没有好处,并最终打动了太后。他之所以能劝说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外,还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立论的正确,确实是出于为国家的真诚,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
赵太后:
作为一国之主,她掌握着赵国的最高领导权。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说明她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和魄力。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有着善良、慈爱的一面。疼爱幼子,本也无可厚非,但当国家利益需要她作出暂时的牺牲时,她却不肯听从大臣的“强谏”,又表明她有自私和任性的一面。至于她“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声明,则表现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顽固和专横。从“色少解”到“诺。恣君之所使之”,一方面从反面表现了触龙雄辩的论说才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最终还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触龙的劝说。
四、写作特色
1.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课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毕竟是以说客的身份出现的,加之《战国策》作者的“纵横”意识,使得他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的反诘句,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用语精辟而简约。
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
本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笔调轻松,刻画细腻。这也是《战国策》与《左传》《国语》在艺术上的不同之处。究其实,来源于作者使用了恰当的艺术夸张。说客们一旦口若悬河地游说起来,不仅会滔滔不绝,似乎天下大事都可以凭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而取胜。作者还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如“入而徐趋”“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等。
五、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平易晓畅,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时,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教师着重介绍背景材料,对课文内容稍加点拨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话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语言行为。其基本因素是: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语言背景、话语场景、语体风格、美学情趣。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接话原则。以语用学知识来分析《触龙说赵太后》的话语交际,我们更能体会到触詟高超的话语交际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小,故由太后执政。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发兵东下,赵国危在旦夕。迫不得已,赵求救于齐。按惯例,齐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幼子长安君质于齐。此时面对家国之难,赵太后束手无策。面对大臣强谏,赵太后更是恼怒异常。触龙正是在此时出场的。
在封建时代,等级制度森严。因此,对大臣来说话语交际更需要倍加小心,如履薄冰,可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此时的触龙来说,更是如此,稍有失误,便有飞来之祸。既要保全性命,又要成功说服太后,保全赵国,触詟稍有不慎,就会全功尽弃,没有高超的游说艺术是难以想象的。
太后一出场,便违反话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合作原则”。话语交际的各方总是相互合作的,通过合作才能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违反合作原则也是日常交际常见的现象。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主要有如下几种:(1)说话人宣布不愿合作,因而违反了合作原则。外交场合中的“无可奉告”、平时说话的问而不答等就是如此。(2)顾左右而言他,违反合作原则。(3)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并且相信听话人会觉察出,如打呵欠、看表等。违反合作原则导致的后果必然是话语交际的中断。违反合作原则者身份也是制约交际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一是双方地位平等的条件下,对方采取不合作态度。一是双方地位不平等的条件下,对方采取不合作态度。对于前者,往往可以采取无视对方态度,继续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总之,可以作到不达目的不罢休。对于后者,则有两种情形。一是放弃说服。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反复说服无作用,只能离开。二是力谏。力谏的结果有两种:或被杀,如比干谏纣王;或遇见明君,成为一代诤臣,如魏征。
赵太后违反话语交际合作原则不是采用以上方法,而是采用违反话语交际的礼貌原则来达到目的。礼貌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交往规范。话语交际必须遵从这种规范,才能顺利进行。但对一个国君来说,在和大臣人格根本不平等的情况下,礼貌原则也形同虚设。赵太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不但违反了话语交际的礼貌性原则,还带着杀机,话语交际只能中断。因此,在当时,对一般大臣来说,是很难打破僵局,去说服太后的。除非有魏征、比干类的诤臣来以死相拼,力谏太后。
赵太后还违反了接话原则。接话原则的常见形式是会话,轮流会话使话语交际得以进行。当然,接话原则在大臣这一方面是无条件执行的,否则,会带来杀身之祸的。对君主则不然,大臣不可能违君主之意,勉强其接话。而赵太后“盛气而揖之”,根本不打算接话,自然难以使交际继续。
面对赵太后的不合作、不礼貌、不接话,触龙紧紧把握住制约话语交际的最主要因素: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语言背景、话语场景、以自己独特的语体风格层层深入,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最后,水到渠成,说服太后。
触龙首先把握好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这两个要素。人们都是带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来参加话语交际的。或陈述事件,说明道理;或提出问题,请求帮助;或道歉、致谢、问候,情感宣泄等。虽然触龙以说明道理作为交际目的,但倘太明显,后果是难以想象的。触龙很聪明,改变了交际目的,前去问候。针对太后盛气,触龙有意识的显出老态,“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说明自己不良于行,所以少来谒见;但对太后的健康又表示关切,仿佛再不来谒见太后就放心不下了。同时,他还把握住交际对象的特点,从老年人普遍关心的养生问题谈起,使太后接话“恃辇而行”“恃鬻耳”“老妇不能”。这也符合语言背景这一制约话语交际要素的要求。在同一年龄谈同一话题,自然不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而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由于把握好了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及语言背景等要素,原来怒气冲冲的赵太后此时自然“色少解”,触龙的话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当然,这样谈“养生之道”显然不是触龙的真正的交际目的。如何达到真正的交际目的“质长安君于齐”呢?触龙的办法是运用制约话语交际的另一因素——话语场景。交际都是在一定的场合进行的。交际场合所在的地方、景物、参加的人物、交际的话题、交际使用的媒介、交际的气氛等,构成了各种各样的话语场景。不同的话语场景决定了不同的话语交际。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讲究切情切景。触龙偷偷地改变了话语交际的场景,话题转为为儿子求职。这同时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第一,她以为触龙是为儿子“走后门”的,不是为长安君的。第二,她感到这个年老的大臣跟自己的想法相同,都痛爱小儿子,不但应该彼此关切,而且志同道合了。这样,交际话题就转到“子女”问题上来,再谈长安君,自然水到渠成了。最后,在这一特定的话语场景下,触龙实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说服赵太后“质长安君于齐”。
触龙的语言风格和美学情趣是独特的。他以自己的睿智、严密的逻辑、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深深打动了一时糊涂的赵太后。二人情趣相投,风格一致,自然话语投机。恐怕这也是别的老臣难以做到的。触龙抓住太后爱子情切,将心比心,充满了智慧和情感。在谈到燕后时,说到太后“持其踵,为之泣”,祈祷时“必勿使返”,条分缕析,感情真挚。指明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的考虑的,从对燕后的态度来看,太后是深明大义的。最后从“三世以前”“赵之为赵”,谈到“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欲擒故纵,击中对方要害。赵太后当然也不是不懂政治的女人,因此就痛快地答应了。
《触龙说赵太后》让我们领略了触龙话语交际的魅力。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日益重视语用,新增了口语交际内容。《触龙说赵太后》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语文教师如果能重视语用学方面的教学,发掘语文教材的语用教学价值。这样不断能丰富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四》,《史记》将此文系于《赵世家》孝成王元年(当周赧王五十年、齐襄王十九年)。后世学者对此定位无异议,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有可能出现赵太后新用事的情况。对于《触》文,后世也并非没有争议,遗憾的是,其争议的着眼点多半集中在左师官职、太后年龄及身份方面,而对整个事件的发生可能丝毫没有触及。笔者以为,事件的焦点,好赵送长安君入质于齐、以乞齐援、解秦攻之事,并不符合齐赵两国当时的实际关系。试论如下。
首先,齐赵两国于事件发生时势同敌国。齐与赵为邻,两国间龃龉甚多。在五国破齐前几年,齐与赵已连年交兵而且都是赵居主动地位(参见《史记*赵世家》惠文王十二、十三年)。五国破齐,又以赵的作用最重要。燕的最初盟友就是赵。据乐毅《报燕王书》,乐毅为燕昭王献策曰:“与天下图之(齐),莫若结赵。------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乐毅出使赵国,赵国拜乐毅为相国,并代燕联秦伐齐,终于大破齐国(参见《乐毅列传》)。甚至在齐襄王复国后,赵还有三次伐齐举动,分别为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当齐襄王八年,参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五年(当齐襄王十年)、二十八年(当齐襄王十三年,参见《赵世家》)。前两役均以齐失地而告终。此外,襄王复国前,赵取之于齐的灵丘、麦丘、昔阳数地,未闻还之于齐。事实上也不可能归还。七年后,秦围邯郸,赵为乞楚援,将灵丘授封楚相春申君,即为明证。由此可见,齐赵不仅结怨颇深,而且还有土地纠葛。在此背景下,若赵受秦攻,乞援于齐已属可疑;在齐仅提出长安君入质的要求而不及其地,更令人不解。
其次,齐国保守消极的国际立场决定了其不可能涉足于国际纠纷。《触》文的最终结局是,长安君入齐,齐兵乃出。此事不见于《田齐世家》。《田齐世家》自齐湣王之后事迹甚少。如能确认发生过这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司马迁不会漏过不书。自五国破齐后,齐便一蹶不振。齐襄王复国后,齐也绝少介入列国事务。如果在这段时间齐与列国有什么瓜葛,齐也都是居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实在卑弱得很。如果齐出兵援赵,当可视为一强悍之举。但是,即便齐国君臣表现出无心乘人之危索还失地的大度,他们也必须会考虑援赵的灾难性后果,从而不敢轻举妄动。齐对秦素有畏惧之心,而秦也确实能对齐造成直接伤害。原秦相穰侯的封地陶就与齐为邻,齐襄王十四年,秦取齐纲、寿的战役就是直接从陶发动的。一旦齐与秦进入战争状态,原先从齐铩羽而归的燕或将再度攻齐,刘没有力量两线作战。此外,齐襄王即死于此年。《资治通鉴》将《触》文放置于齐襄王死前,其实这种判定是很难下的。如援赵发生在襄王生前,襄王也该是病入膏肓之人,以他的为人,不当在临终之前突然变得强悍起来。如发生在襄王病逝之后,齐国君臣忙于治丧,也不会有心情援赵。襄王之子齐王建继承了其父不介入国际纠纷的治国方略,在被秦灭之前的44年中始终没对列国予以任何军事支持。那么,齐王建也不太可能于守丧期间去援助赵国。所以,齐襄王复国后的卑弱国势及其国际行事准则,决定了齐不会出援任何国家,遑论与其有深仇大恨的赵国。
其三,齐人田单的归属进一步恶化了齐赵关系。据《田单列传》田单为齐效力的事迹截止于驱燕复国。之后,田单在齐便无所事事,其原因或许是他受到襄王的猜忌(参见《战国策*齐策六》)。否则,赵断不至于肆无忌惮地屡屡掠地于齐。以田单之才具,立身于不想有所作为的齐襄王之朝,一定寂寞得很。如田单欲有所为。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齐到他国发展。按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的划分,田单所处时代正值秦赵争强阶段。赵与齐为邻,田单去赵很方便。田单于赵孝成王元年将赵师攻燕,翌年,赵拜田单为相。或许会有人将田单相赵与乐毅为赵相国之事相提并论,视作为齐援赵之佐证。其实田乐二人相赵的背景大不相同。赵拜乐毅为相是其图霸东方的重要步骤。齐破后,赵即为东方第一强国。赵拜田单为相时,赵在东方的地位已十分稳固,兼之赵国将材济济,廉颇、蔺相如、赵奢均健在,无须从他国引进将材,亦没有更大的图谋。田单拜相的唯一解释是其来赵日久,或多有建树。否则,拜田单为赵相有挖齐墙角的嫌疑。如果田单因在齐受猜忌而为赵所用,齐对赵的怨恨只会更进一层。另外,乐毅失势于燕,也投奔赵并受重用一事,对齐的刺激也相当可观。此两事迭加,将增大齐不援赵的决断。
除了齐赵关系不利于《触》文涉及之史实外,秦国当时的战略目标也与事件相左。秦于此时期的战略打击对象是韩国(参见《范雎蔡泽列传》、《秦本纪》、《白起王翦列传》)。赵国是当时第二军事强国,前不久有独力胜秦之纪录,秦不能以一次打击将赵击灭,赵是否有必要求援当属疑问。总之,综合齐赵关系及当时的国际争斗格局,《触龙说赵太后》所涉史实于情势不合,缺乏可信性,完全可以断其为伪。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汉代楚国彭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刘向。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汉代楚国彭城,仕于京师长安,祖籍沛郡丰邑(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列仙传》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楚辞》是刘向编订成书,而《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成书。
满江红 题杭州岳忠武庙精忠柏,用忠武韵。清代。朱祖谋。大木无阴,浑不似、众芳彫歇。相望处、灵旗风雨,于今为烈。终古心坚如铁石,何人手植无年月。向南枝、应有旧啼鹃,伤情切。奸桧铸,沈冤雪。幽兰瘗,仇雠灭。问乔柯几见,金瓯圆缺。朱鸟定飘枋得泪,碧苔疑渍苌宏血。更空山、玉骨冷冬青,悲陵阙。
胥江晓发。明代。欧必元。编茅知海市,种竹远成村。风紧帆樯急,林深鸟雀喧。官船争早发,庐巷未开门。为问频来往,谁言利涉烦。
用大名诸公唱和韵送别少逸 其三。宋代。王安中。当仁语卒吐,仗义身不谋。所贤我者远,甚薄物之尤。不庄醉曲蘖,欲收醉乡侯。微辞致责备,近颇学春秋。
最高楼 寿翁簿二月初十。清代。佚名。中和节过,捻指又经旬。逢盛旦,诞生申。当年昴宿呈佳瑞,今朝南极见箕星。寿而昌,年未老,绿袍新。宝鸭沉烟堂上袅,珠翠捧、椒觞满斟。来庆贺,尽佳宾。彩戏斑斓多桂子,更看兰玉列阶庭。桓庄椿,祝遐算,八千春。
次袁说友巫山十二峰古风二十五韵。宋代。张縯。化工神伟开物姿,劖石万仞不作痴。巍峰耸立威凤举,急挟怒流奔马迟。隐然万里形胜重,信矣四海游观奇。天开匹练势巀页,云拥列嶂青参差。舆图悚视天设险,舟楫竞与江东之。保年宇宙此盘据,远揽泰华宜肩随。胸吞云梦盪物表,眦决飞鸟忘神疲。元戎授任盛节制,列舰径度罗旌旗。天香来时满衣袖,讲殿几日辞书帷。词源浩荡春峡水,句律飘扬秋桂枝。天门有路穿水去,笔力到古群峰低。远参退这赋山囿,下陋樊川娱水嬉。有神相宅理应尔,梦赋靡曼奚其为。流转不恨怜已久,高咏取正今逢时。昔年飞挽忝将指,异境名言犹念兹。大篇巨轴窥胜赏,赤甲白盐神坐驰。有从绝唱发奇伟,众作绚采同彰施。德风草偃閫以外,观颂下转江之湄。甯须三年奏汉计,行复八彩瞻尧眉。慈恩论契肯隔面,草堂枉驾欣解颐。我方卧云书自伴,公咏入相衣宜缁。少须凋瘵尽抚摩,大赈廪粟歌噫嘻。会看丹诏来北阙,更上岷岭登峨嵋。江山得且协嘉会,赓载归定明良诗。
次德林新亭诗韵。宋代。葛胜仲。缿讼无多得暂閒,结亭聊就碧鲜间。胡床寄目中宵月,手板支颐四面山。楂带水禽流浅濑,帆随烟艇转前湾。登临似与尘寰隔,况复朋从接笋班。
诏狱 自浙至京未尝顷刻释三刑。明代。韩邦奇。五品监司贵,朝廷法不私。一封渎明主,十口累相知。黄卷春扉静,青灯夜榻迟。旧闻胡宪使,此日慰相思。
次韵斯远见过三首。宋代。赵蕃。形影相随一病身,穷愁忽忽又经春。为传车辙来何自,知是君存寂寞滨。
西域河中十咏 其三。元代。耶律楚材。寂寞河中府,遐荒僻一隅。葡萄垂马乳,杷榄灿牛酥。酿春无输课,耕田不纳租。西行万馀里,谁谓乃良图。
复至凝祥池上。宋代。晁补之。去岁相携此地游,西风垂果奉灵湫。春工变化浑无迹,红满枝条绿满洲。
苦旱叹。宋代。耶律铸。六月亢旱田苗枯,自嗟自叹耕田夫。差官咫尺征秋税,今岁田家一粒无。饥民日日望霖雨,雨意欲成云散去。天公胡不用老龙,年年祇被蛟螭误。
次胡馀学同年四首。宋代。曹泾。力田元不怵凶饥,瘠者为谁谁是肥。但得高堂翁媪健,定知奕世子孙宜。追风骐骤仍不蹶,览德鸾凤栖或飞。有酒急须频对月,桂枝香了到梅枝。
送惟正归钱塘。宋代。宋祁。客艑高樯冒楚霏,月岩丛桂老春枝。一杯来应伊蒲供,八法归刊斗薮碑。鰌岸风生凉汐满,蜃天霞破暝楼危。学该内外皆圆法,却要声闻是总持。
晚归丛堰山庄。清代。黎庶焘。暝蛙喧涧潦,清月上林扉。竹径无人候,萝风送我归。吟声低入户,昏影淡生衣。坐觉山庐好,澄怀验道机。
采莲。唐代。朱庆馀。隔烟花草远濛濛,恨个来时路不同。正是停桡相遇处,鸳鸯飞去急流中。
送僧。唐代。张谓。童子学修道,诵经求出家。手持贝多叶,心念优昙花。得度北州近,随缘东路赊。一身求清净,百毳纳袈裟。钟岭更飞锡,炉峰期结跏。深心大海水,广愿恒河沙。此去不堪别,彼行安可涯。殷勤结香火,来世上牛车。
浣溪沙。宋代。张孝祥。同是瀛洲册府仙。只今聊结社中莲。胡笳按拍酒如川。唤起封姨清晚景,更将荔子荐新圆。从今三夜看婵娟。
五月十四日遣闷。明代。顾清。五月吴天漏,三江禹迹芜。闾阎自生死,城郭且徵输。窘蹇医疮计,苍茫卒岁储。南阳有召杜,异代直堪吁。
正气阁诗。清代。朱琦。十有三忠萃于越,燕台肇祀春二月。绰楔大书正气阁,敬恭桑梓事尤烈。自从甲申遘阳九,义士累累甘死守。东西两浙霾碧血,异代精灵孰先后。庙貌首列倪施周,蕺山寓山典型留。王余张严并迭起,磊磊名姓光九幽。迩来妖氛炽海国,舟山血战谁最力。同时杨尉死亦惨,嗟尔微官不负职。稽山镜水搜逸志,宗君此举有深意。莫辞得酒同酩酊,要使僝夫识忠义。九衢马足多黄埃,高楼徙倚生远哀。酒阑挥手各归去,南望苍凉隔烟树。
秋雨。清代。朱凤翔。吟风落叶打帘钩,江上芙蓉照远愁。莫问伶俜小胡蝶,红阑干已不宜秋。
閒居杂咏三十二首·审问。明代。陈淳。物理本不齐,杂然各异分。参伍宁无疑,要在审所问。
禽言。宋代。陆游。拔笋拔笋,入箐不辞风雨窘。养成会见高拂云,取供口腹初不忍。独持两把慰倚门,慈颜一笑如春温。
雪拥蓝关,云横秦岭,马头道路迷茫。几回翘首,何处是家乡。欲革当时弊政,摅忠荩、罄沥肝肠。谁知道,一封奏入,万里贬潮阳。伤心牢落处,形孤影只,地远天长。幸道逢孙姓,有意相将。早悟花间诗意,免教□、至此仓皇。频分付,瘴江落日,吾骨好收藏。
满庭芳 为施克明题雪拥蓝关图。元代。沈禧。雪拥蓝关,云横秦岭,马头道路迷茫。几回翘首,何处是家乡。欲革当时弊政,摅忠荩、罄沥肝肠。谁知道,一封奏入,万里贬潮阳。伤心牢落处,形孤影只,地远天长。幸道逢孙姓,有意相将。早悟花间诗意,免教□、至此仓皇。频分付,瘴江落日,吾骨好收藏。
赠久轩提刑江东二首。宋代。汤汉。江右皇华朔浙东,按行特地到山中。柴门忽有高轩过,衰俗久无前辈风。嵩岳气是摇消长,祝融开霁鬼神通。荒崖绝谷留光彩,长使人怀太极翁。
省掖观梅和宋草堂韵。明代。杨基。玉肌瘦怯春风恼,唇红不褪香云老。绮窗人静月初圆,笑觉飞琼颜色槁。罗幄铜瓶小几边,银灯疏影砚台前。一株初破休轻折,半朵犹含最可怜。宫妆近眼人争爱,却恐愁多零落快。莫教纤手嗅东风,谁画生香与真态。
春兴八首(选四) 其三。清代。傅为霖。杨柳青青满玉关,汉家亭障裹楼兰。两军瀛海波涛壮,万骑天山雨雪寒。铜柱边烽环百越,金辽旧部锁三韩。那堪鹣鲽无空阔,滚滚行星宇宙宽。
句。金朝。元好问。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花啼杜宇归来血,树挂苍龙蜕后鳞。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原有地行仙。燕南赵北无金土,王后卢前总故人。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
后滦水秋风词三首 其一。元代。柳贯。界墙洼尾砂如雪,滦河嘴头风捲空。泰和未必全盛日,几驿云州避暑宫。
天主堂四十韵。清代。姚燮。狭壁搜至冥,百灵一盂汇。包罗乾象森,勃窣五洲海。閜然龙气寒,氄地被青䰂。方桷彫垩丹,华虫缦回彩。深日嵌画旒,绮月拓飞陛。似舞刑天戈,来鞫贰负罪。其神冠帝皇,其名混元骇。高准鼻类狮,锐角耳同獬。牟尼三劫轮,规球掌中摆。叉指侧右肩,口哆意有在。魔母肖婉衿,兜胸灿球琲。项绣缠露花,鬟偏亸烟茝。媚睇山鬼淫,娟笑洞狐騃。倚膝耶稣儿,丫髻索黄奶。谓是虚无宗,命作造化宰。汉历元寿遥,祀运递子亥。救世来拂菻,肉身不遭燬。幻以契利沿,术从马窦绐。法徒十二人,分支守宗祢。宣教扬秘文,遗蛊毒千载。誓盟俾斯玻,众惑结难解。唾拾释老馀,上紊六经楷。粤昔明神宗,宾而赐之邸。竟欲纲常诬,遂酿衅祸始。咄嗟宗伯冯,鉴识极庸猥。坐使闽广天,东南陷渊底。金陵称文邦,祅儒首徐李。润饰六册书,抗衡五斗米。卓杰珂与辉,疏词明大体。摧折青白莲,颓坋荡焉洗。苍龙卫圣朝,彤云覆万里。大统持中星,弗崇绝徼技。黔黎知践仁,奸诱辨羌廆。讵爱人头钱,下受狗彘贿。此堂虽兀存,坏色已蒙蓓。肃肃蝙蝠巢,栌荒偃戈棨。槎枒木架悬,尚作十字櫑。邱庞游釜魂,谁来饫其馁?米撒真妄妖,阿袜亦谲诡。往瞻太学门,祥霞自瑰玮。
芷斋号篇。明代。徐渭。白芷何年种,骚经旧许才。梢花虽未睹,本草说尝开。难见菖蒲蕊,深含豆蔻胎。下帷香罩座,侧瓮水抽荄。脑麝炉宵歇,芝兰客日来。径荒他芍药,杯近此莓苔。豚栅休教放,鸦锄促更栽。瑞呈书带草,嗅入陇头梅。即未堆千古,还宜砌一台。夜深笺易者,字字拨灯裁。
叠韵春日杂兴五首。宋代。陈棣。遣兴文楸内,微吟锦瑟旁。泉声谷口静,月色竹阴长。酒入肌肤晕,茶余齿颊香。望穷却回首,此意造微茫。
景仁将归颍昌辄为诗二十韵纪赠。宋代。司马光。秀发西南美,挺生河策灵。雕龙蔚文采,老鹤莹仪形。落笔高时隽,飞緌侍帝庭。英声轶云汉,远势击沧溟。苦节专忧国,嘉谋每据经。温虽比圭璧,直不避雷霆。首胜轩裳薄,神和气体宁。忠诚怀畎亩,乐事寄林垌。藻鉴评随月,过从德应星。苦吟金出矿,确论木衔钉。贱子叨流辈,高风仰典刑。巨川容滴不,馀景借流萤。久别眉俱白,重来眼更青。淹留弦与晦,游集醉还醒。有酒须相就,无歌不共听。奇花喧夕市,叠鼓咽春亭。扬袂行辞洛,回车去望陉。往还天表雁,离合浪间萍。异日期同传,穷泉约互铭。古今难得事,交分保颓龄。
寄题张受益会清堂。元代。方回。伏生年九十,腹贮秦坑书。终童年十八,手掷汉关繻。一老一妙年,智勇夫何如。两皆济南人,禀受风气殊。乾坤妙融结,山水清有余。钟贤代不乏,一变可鲁儒。吾友子张子,世于此焉居。乌哺奉甘旨,鵷行赞都俞。将指许假道,荣哉兼熊鱼。甲此一都会,筑堂冠盖趋。万象纳户牖,八荒来庭除。阳丘古邑南,均是宅一区。粗中必有精,所见独异诸。人见花与竹,我见皆道腴。彝鼎日玩弄,简册日卷舒。拔出形器上,漉水月本无。譬若椰子腹,中有万卷储。何必西域贾,剖股藏明珠。矢诗说解悟,指天撮空虚。何如登君堂,啸傲倾觞壶。
虞美人(寄济川)。宋代。吴则礼。乌皮白氎西窗暖。种种霜毛短。小春何处有梅花。想见水边篱落、数枝斜。殊方他日登楼句。好在孤吟处。五年拚落醉魂中。试觅酒垆陈迹、问黄公。
次韵似表弟春雨漫成。宋代。李弥逊。百念关身起蝟毛。雨声偏近夜床高。正愁春事趁奔鹿,更觉归心折大刀。拥鼻吟边聊且遣,枕肱佳处亦时遭。麴生怀抱肯倾倒,一酌忘忧赖尔曹。
田家即事。明代。区大相。自从服官后,耕稼废田园。偶出看农事,高谈坐树根。暝云捎雨急,归雀掠檐喧。立望牛羊径,依然谷口村。
送蕙绸姊(二首)。明代。叶小鸾。绿酒盈尊未及衔,那堪津树引征帆。情知此别难留住,相对无言湿杏衫。
玉楼春·戏赋云山。宋代。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和孙叔康以诗寄芋。宋代。韦骧。清淳一阕听埙篪,磊落堆盘享芋鸱。拙令此时心饫足,暂忘野外有民饥。
翰林夜直。宋代。郑獬。中使传宣学士家,君王令草侍中麻。紫泥金印才封了,莲烛然残一寸花。
寄怀二十首。宋代。赵蕃。剩水残山觉范诗,泛然孤棹去何之。倚樯吟啸元无忤,谁信今朝无早炊。
次韵子瞻送顾子敦河北都运二首 其二。宋代。黄庭坚。今代顾虎头,骨相自雄伟。不令长天官,亦合丞御史。能贫安四壁,无愠可三已。昨来立清班,国士相顾喜。何因将使节,风日按千里。汲黯不居中,似非朝廷美。太任录万事,御坐留谏纸。发政恐伤民,天步薄冰履。苍生忧其鱼,南亩多被水。公行图安集,信目勿信耳。
题德玄上人院。唐代。杜荀鹤。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磬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泊舟湘岸。元代。李材。长沙今在眼,青草旧知名。二月风樯疾,三湘雪浪平。藤深帝子庙,花发定王城。暮舣江南岸,啼鹃处处声。
漫兴 十六。元代。王冕。自笑青云远,谁怜白发孤?艰难知道路,潇洒问江湖。事业留诗卷,田园入画图。清高过老杜,囊底一钱无。
题黄花驿。唐代。薛逢。孤戍迢迢蜀路长,鸟鸣山馆客思乡。更看绝顶烟霞外,数树岩花照夕阳。
次教西岑见贻韵。宋代。释文珦。宴山山里白头翁,室空亦复无山童。往来山月几圆缺,入山未聋今已聋。柴门反关不容叫,翁欲养蒙仍养浩。莫嫌翁苦恋山中,良恐出山为小草。
题共閒亭五首。宋代。姜特立。几年玉殿领仙班,霜满乌靴尘满冠。寄语山花与溪鸟,今回莫作故吾看。
疏影 菊影。清代。张景祁。玲珑素壁。甚暗霜晕晚,难绚秋色。石径疏芜,冷艳无痕,迷金槛底重觅。羞他诗鬓同憔悴,怕照见、簪头欹侧。只瘦魂、欲顾谁怜,剩有卷帘人惜。移向青瓷净几,露华更澹泞,凉韵空挹。隔苑昏黄,匝地寒英,误了餐芳词客。微茫一幅东篱稿,合付与、白描仙笔。问夜阑、冻蝶伶俜,怎抱半丛深黑。
萤。宋代。舒岳祥。每向坳塘照,多从曲径烧。无烟知有焰,著草不曾焦。杂燐因风乱,随星没夜遥。老来疏简册,四散任渠飘。
漫句。明代。何吾驺。野草寒螀伴客眠,愁心何处对江天。芦沙一碧闻孤雁,欲写閒情不记年。
又得明卿书。明代。宗臣。秋色满天地,悲风动高台。浮云惨不舒,白日忽已摧。远念客游子,鼓楫潇湘回。北顾金马门,东望沧海隈。不念旧所欢,弃置如尘埃。传我尺素书,抽翰空徘徊。历历天上榆,冉冉庭前梅。相思难重陈,叹息生余哀。
满江红(大热卧疾,浸石种蒲,强作凉想)。宋代。朱敦儒。竹翠阴森,寒泉浸、几峰奇石。销畏日、溪蒲呈秀,水蕉供碧。筠簟平铺光欲动,纱B23B高挂空无色。似月明、萍叶起秋风,潇湘白。不敢笑,红尘客。争肯羡,神仙宅。且披襟脱帽,自适其适。靖节窗风犹有待,本初朔饮非长策。怎似我、心闲便清凉,无南北。
书怀呈曾性之。宋代。胡仲参。览镜叹头颅,梅花一样臞。病因吟后有,愁到醉边无。心事归梁燕,年华过隙驹。世途难看脚,况复是江湖。
郑吏部开山路成二岩对棋於上因成二诗·白云。宋代。王洋。棋局随空破碧芬,上方剥吸下方闻。方圆变化知多少,笑杀先生洞里云。
过彭泽。明代。卢龙云。一片孤城傍水涯,风涛日日涌江沙。折腰此地荒松菊,不为督邮也念家。
冬暖。宋代。戴复古。天不雨霜雪,朝曦与暮霞。江梅迟腊蕊,岩桂更冬花。地暖宜为客,时难重忆家。楚山当晚眺,归兴逐栖鸦。
艮岳百咏 和容厅。唐代。李质。白羽流星一点明,上林飞雁几回惊。弓开月到天心满,风外唯闻中的声。
赠余古仙山人。明代。于慎行。别久鬓如丝,金门老画师。相逢春雨夜,正是落花时。能事江湖得,浮踪岁月私。旧游今欲尽,君去可依谁。
宁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四首。宋代。真宗。烝哉我皇,继天毓圣。逆釐玄都,对越灵庆。如天斯久,如日斯盛。瑶图濬邈,永隆骏命。
偈颂七十八首。宋代。释正觉。一点环中照极微,智无功处却存知。缘思净尽无余事,半夜星河斗柄垂。
来鹤亭。元代。张雨。华表归来旧令威,晓风将梦上天飞。缑山借与浮邱伯,一曲瑶笙月下归。
题师岩卿蒲中八咏 其八 王屋飞湍。宋代。陈庚。表圣当年爱此山,倚楼终日看飞湍。后人空饮贻溪水,不学先生便挂冠。
庆元二年恭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太上皇帝太上皇。清代。佚名。夏典稽瑞,禹玉含淳。追琢有章,温润孔纯。圣底于安,寿绵于仁。太上立德,自天其申。
送邹次贾归临川二首 其二。宋代。孙觌。徒步轻千里,重临贲一邱。留欢不暖席,索去忽扁舟。惜别犹班草,传声可置邮。踌躇搔白首,独上仲宣楼。
方氏贞静诗。明代。岳正。结发初成燕尔婚,已将心事许深恩。箜篌竟作凭河别,精卫长衔渡海冤。孟母教还成令子,赵孤存不藉公孙。高风千古清人骨,贞节无惭号德门。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同太弟景遂汪王景逖齐王…登楼赋。五代。李璟。珠帘高卷莫轻遮,往往相逢隔岁华。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素姿好把芳姿掩,落势还同舞势斜。坐有宾朋尊有酒,可怜清味属侬家。
云中白子高行。魏晋。傅玄。陵阳子。来明意。欲作天与仙人游。超登元气攀日月。遂造天门将上谒。阊阖辟。见紫微绛阙。紫宫崔嵬。高殿嵯峨。双阙万丈玉树罗。童女制电策。童男挽雷车。云汉随天流。浩浩如江河。因王长公谒上皇。钧天乐作不可详。龙仙神仙。教我灵秘。八风子仪。与游我祥。我心何戚戚。思故乡。俯看故乡。二仪设张。乐哉二仪。日月运移。地东南倾。天西北驰。鹤五气所补。鳌四足所支。齐驾飞龙骖赤螭。逍遥五岳间。东西驰。长与天地并。复何为。复何为。
留赠胥经历。明代。吴与弼。连矾锦里偶经过,华发青灯叙旧多。更欲细聆先子梦,何时飞旆碧山阿。
采桑子。宋代。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西江月。宋代。周紫芝。画幕灯前细雨,垂莲盏里清歌。玉纤持板隔香罗。不放行云飞过。今夜尘生洛浦,明朝雨在巫山。羞蛾且莫斗弯环。不似司空见惯。
咏逸民六首 其一。宋代。王绅。唐虞世已远,邈焉逮衰殷。戡黎启周业,大统集厥勋。壶浆来士女,四海望陶甄。如何首阳下,独有穷饿民。采采山中薇,大义将焉陈。颓波不可挽,卓行谁与伦。隘虽圣不由,求仁斯得仁。
送何少宰左迁南京工侍二首 其一。明代。文徵明。拜章伏阁举伦彝,耿耿忠言动赤墀。名义千年元自重,礼文一代敢谁私。直躬自古难忘蹇,了事知公不是痴。去去保釐非远谪,未须惆怅续骚词。
京华元夕诗 其十四。明代。邓云霄。酒满金尊月满楼,谁云夜市在杨州。六鳌似涌神京动,七日如听广乐游。士女春心飞锦带,儿童闲剧蹴星球。更阑玉漏斜珠斗,犹见香车若水流。
六月雨十一首。宋代。许月卿。麟笔大书六月雨,蝉声静扫一天秋。天河倒挽甲兵洗,地宝咸归秔稻畴。雨余欹枕轩窗月,天际归帆蘋蓼洲。一饱了知天赐履,漉巾洗盏办新刍。
永嘉鹿鸣宴。宋代。吴泳。人间富贵易浮沈,只有斯文无古今。义理工夫元坦易,圣贤言语不艰深。莫随近世诸儒辙,要识开山一祖心。待得了他科举债,梅花月下听瑶琴。
春日咏梅花见绝句辩体。唐代。王贞白。靓妆才罢粉痕新,迨晓风回散玉尘。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题游墨斋词后。宋代。王遂。游公已去今安在,学步虚声过午清。最喜高谈言太极,一轮放下月华明。
寄豫章公三首。宋代。陈师道。密云不雨卧乌龙,已是人间第一功。得诺向来轻季子,打门何日赴周公。
过石田草堂因哭石田。明代。傅汝楫。频年我理吴航楫,几度相逢笑口开。沙雨江风今日泪,岁寒愁绝是重来。
再使河北。宋代。司马光。桑麦青青四月初,皇华使者又指车。为臣岂得辞王事,只向金銮坐读书。
春日杂兴五首。宋代。陈棣。桃李漫芬芳,终然委路旁。踏青心欲醉,举白兴何长。梦觉池塘绿,诗成草木香。懒追时俗好,独立倚苍茫。
李楚老尚书挽歌词三首 其一。宋代。葛胜仲。席宠三台后,疏恩八座荣。朝廷真大蔡,边鄙更长城。戾社符刀梦,王墀识履声。阴功归壤子,衮衮出名卿。
题因师蒲桃图二首。宋代。陈造。晶荧压架绀珠圆,苒蒻荥风露叶鲜。病酒人方渴羌似,为师开卷忍馋涎。
点绛唇(赠外孙猷)。宋代。仲并。秀出群儿,柳眉濯濯春庭院。不亲歌扇。弄笔勤书篆。翁已无能,老退惭E176面。欣同宴。坐来喜见。痛饮惊无算。
菩萨蛮。唐代。无名氏。天威乱糁琼蕤密。一光吞尽千山碧。梅与雪争妍。孤香风暗传。玉骨从来瘦。不奈春僝僽。羌管一声残。水乡生暮寒。
寄思复王隐君。明代。郑关。百瓮山家酒,恒供野客过。兴来还倒屐,醉后即长歌。林鹤窥人下,山云入户多。别离成累月,五柳复如何。
咏史。清代。施士洁。百胜岂能当一败,拔山盖世亦粗材。淮阴胯下圯桥履,负重都从忍辱来。
江上值春雨。唐代。齐己。江皋正月雨,平陆亦波澜。半是峨嵋雪,重为泽国寒。农田淹浸尽,客棹往来难。愁杀骚人路,沧浪正渺漫。
览诸人赠狄国宾察推诗。宋代。韩琦。凛凛梁公万世尊,复唐功业并乾坤。为臣所守能忠义,异代犹思录子孙。老嗣寂寥虽未振,大名瞻仰只如存。后人真有希颜志,岂特孤风擅一门。
题武夷。宋代。孙士廉。翠岩九曲老仙家,玉女峰头炼紫霞。纪海无人来跨鹤,天河有路可乘槎。春云细酿幔亭酒,夜雨初煎石鼎茶。久矣樵渔怀此志,吹箫闲看碧桃花。
侯尉家听琵琶。宋代。黄庭坚。舫斋苍竹雨声中,一曲琵琶酒一锺。恰似浔阳江上听,只无明月与丹枫。
维扬客舍送云客兄北上予时亦有南越之行。清代。彭孙遹。湖水平堤炎雨歇,风吹杨柳棹歌发。居人情重远相送,君向长安我游越。鼓枻中流自此行,方舟并渡江浪平。驿镫夜泊云阳郭,戍火朝明铁瓮城。广陵到日停舟处,南北迢遥各异路。代马还嘶塞北烟,越禽自托天南树。只今已见鲸鲵戮,薄海销兵佩黄犊。时清岂合乐丘园,亲老还须营斗禄。日下翱翔多故人,纷纷先据要路津。致身迟速各有会,莫以外吏伤沈沦。酌君卮酒君努力,前路悠悠漫成忆。庚胜山头少应飞,燕昭台上空秋色。《骊驹》催发不可留,后会须经春复秋。兄弟相思五千里,江湖此去一孤舟。
雪后与群公过慈。唐代。岑参。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雪融双树湿,沙闇一灯烧。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
白鸥。宋代。苏泂。白鸥相见忽相猜,居士星星似我哉。习懒更无诗一句,浇愁惟有酒三杯。看梅倣雪行过去,玩月如霜弄影来。学得平生安乐法,等闲不受鬓毛催。
和乐天秋题曲江。唐代。元稹。十载定交契,七年镇相随。长安最多处,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共爱寥落境,相将偏此时。绵绵红蓼水,飏飏白鹭鹚。诗句偶未得,酒杯聊久持。今来云雨旷,旧赏魂梦知。况乃江枫夕,和君秋兴诗。
寄题王阮亭西城别墅十三咏 其四 大椿轩。清代。陈恭尹。世无千载人,大椿寿谁算。黄帝甲子来,才及春之半。独有观棋人,还家柯已烂。
鸭子湖。明代。张弼。红光明灭龙珠巷,绿水瀰漫鸭子湖。十里春风迎去旆,一庭松影叫提壶。
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宋代。周邦彦。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近现代。陈寅恪。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