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渔家傲朗读
海外无寒花发早。
一枝不忍簪风帽
归插净瓶花转好
维摩老。
年来却被花枝恼。
忽忆故乡花满道
狂歌痛饮俱年少
桃坞花开如野烧,都醉倒。
花深往往眠芳草。

诗词:《渔家傲·海外无寒花发早》
朝代:宋代
作者:李光

海外无寒花发早,
一枝不忍簪风帽。
归插净瓶花转好,
维摩老。
年来却被花枝恼。

忽忆故乡花满道,
狂歌痛饮俱年少。
桃坞花开如野烧,
都醉倒。
花深往往眠芳草。

中文译文:
在海外,寒冷的花朵开放得更早,
一支花朵都不忍心插在风帽上。
归来后,插在清净的花瓶中,花朵便变得美好,
维摩老人,
这些年来,却总是被花枝纠缠。

突然想起故乡,道路上满是花朵,
狂歌痛饮的岁月都是年轻时。
桃坞的花朵开得如同野火一般热烈,
大家都倒在花下,
花深处常常有芳草丛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渔家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在海外的心境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开篇以"海外无寒花发早"来形容海外的环境,寓意着作者身处异乡,感受到了异国的孤寂和冷漠。接着用"一枝不忍簪风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不愿将这寒冷的花朵插在自己的风帽上,象征着作者不愿忘记故乡的温暖和深情。

随后的几句"归插净瓶花转好,维摩老,年来却被花枝恼"表达了作者回到故乡后,将花朵插在清净的花瓶中,花朵便变得美好,但作者被花朵的枝条所纠缠,暗示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依然牵动着他的心弦。

接下来的几句"忽忆故乡花满道,狂歌痛饮俱年少"描绘了作者怀念故乡的情景,故乡的道路上满是盛开的花朵,年轻时的欢歌和痛饮都在记忆中回荡。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岁月和美好回忆的留恋之情。

最后两句"桃坞花开如野烧,都醉倒,花深往往眠芳草"以生动的视觉形象描绘了桃坞花朵热烈盛开的情景,形容花朵的繁茂和美丽。而大家都醉倒在花下,花深处常有茂盛的芳草,进一步强调了故乡的热闹和美好。

整首诗词以渔家的视角,通过对海外和故乡的对比描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以及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花朵和青春岁月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美好的向往。这首诗词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有对海外环境的感受,展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丰富和复杂性。读者可以通过诗中的意象和感情表达,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对温暖回忆的追忆,同时也能体味到作者在异国他乡的孤寂和无奈。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光

李光(1078年12月16日[1]  —1159年4月22日),字泰发,一作字泰定,号转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李光朗读
()

猜你喜欢

闽海归来日,当君辍瑟辰。平生重知己,当世失斯人。

楚雁来何暮,燕云闇不春。金徽留古调,弦绝自伤神。

()

正楼上、乱山无数。点点垂杨,晚霞红处。一片孤帆,夕阳潮落晚鸦聚。

一程程路,休去问、旗亭树。树肯管行人,不绿到、天涯住。

()

遂过天宁寺,花香染客裾。藓碑迷故事,风障护春蔬。

野草浓于绣,遥山淡若虚。方今正望雨,宿麦及时锄。

()

督师公子竟头陀,诗笔峥荣浩气多。两世心情知不遂,待谁更奋鲁阳戈。

()

读罢一时才子句,《骚》香汉艳各精神。十年我恨生差晚,不见风流种蕙人。

()

野东修竹欲连天,苦费西邻买笋钱。此是商鞅垦土令,不同凿空误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