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斋(杭僧法言,作雪山于斋中·)

雪斋(杭僧法言,作雪山于斋中·)朗读

《雪斋(杭僧法言,作雪山于斋中·)》是苏轼的一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雪斋中观雪的景象。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雪斋(杭僧法言,作雪山于斋中·)

君不见峨眉山西雪千里,
北望成都如井底。
春风百日吹不消,
五月行人如冻蚁。
纷纷市人争夺中,
谁信言公似赞公。
人间热恼无处洗,
故向西斋作雪峰。
我梦扁舟适吴越,
长廊静院灯如月。
开门不见人与牛,
(言有诗见寄,云林下闲看水牯牛。)
惟见空庭满山雪。

译文:

你可曾见过峨眉山西的雪遍布千里,
北望成都宛如深不见底的井。
春风吹了整整百日也无法融化,
五月间行人如同冻僵的蚂蚁。
市井之中人们争相争夺,
谁会相信我此言,犹如赞美赞公。
人世间的烦恼无处洗涤,
因此我在西斋中构筑雪山。
我梦中乘着小舟适逢吴越之地,
长廊静谧,院子里的灯光如同明亮的月光。
开门一看,却不见人与牛,
(说有诗作寄来,云林下闲庭赏水牯牛。)
只见空旷的庭院上满布山雪。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雪斋中观雪的景象。苏轼以生动的笔触表现了雪的广袤、寒冷和纷纷扬扬的景象。他用峨眉山遥远的距离和北望成都如井底的形容,形象地描绘了雪的覆盖面积之广。春风吹了百日,雪仍然没有融化,五月间行人行走如同冻僵的蚂蚁,表现了雪的冷冽和持久的特性。

在城市中,人们争相争夺,而作者却在西斋中创作雪山,将自己的心灵放在宁静的雪景中。他认为人间的烦恼无处洗涤,因此选择在斋中创作雪山,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净化。作者将自己的心境和理想景象融入到这幅雪山之中,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追求内心寂静的渴望。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以梦境的形式描述了自己乘舟游览吴越之地的情景,长廊静谧,院子里的灯光如同明亮的月光。然而,当他开门一看时,却不见人与牛,只见空旷的庭院上满布山雪。这里呈现出一种幻境般的景象,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中的寂静和超脱。

整首诗寄托了苏轼对宁静和超脱的追求,通过观雪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烦恼的逃避和心灵的净化。他用雪山作为内心的寄托,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这首诗以雪的形象和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宁静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净化。

此外,诗中的描写方式具有很强的意境和画面感。通过大自然中的雪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峨眉山遥远的距离和北望成都如井底的形容,突出了雪的广袤和独特之处。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雪斋中观雪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宁静和超脱的追求。具有细腻的描写和意境的营造,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雪的寒冷、纷纷扬扬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祖道还如昨,芳年已暗过。离群春梦少,卧病雨声多。

暝雪黔山路,条风汉水波。相思逐归雁,先尔渡黄河。

()

上马频倾惜别杯,蓟门西去亦悠哉。地随督亢依山尽,河控桑乾入塞来。

老去尚能持汉节,时清应不重边才。冰霜渐迩君门远,东望长安首重回。

()

一雁度汾河,河边积雪多。水枯清涧曲,风落介山阿。

塞上愁书信,人间畏网罗。覆车方有粟,饮啄意如何。

()

寒烟依约残芜碧。夜凉小梦忙秋蝶。帘影漾疏星。纤云淡月痕。

罢歌裁佩玉。远信湘潮绿。花晓曳冰魂。雨丝飘曲门。

()

一箫吹。琼栏月暖,锦云飞。十丈银河,挽来注向灵扉。

月殿霞窗,动春空、仙籁参差。报道双成,乍搴了罗帏。

()

金石图书轶等伦,如何宦海去翻身。千将补履锋先折,荆棘钩衣气不伸。

绝代才华惊逝水,一生门户悔依人。年来我已甘龙尾,海外犹疑信未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