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雷

秋雷朗读

《秋雷》是一首宋代梅尧臣创作的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春雷不发蛰,秋雷不收声。
向无一日雨,今无一日晴。
昨夕玉女笑,闪闪扬目睛。
雷公与雨师,自取号令明。
舒惨由上天,诞妄推五行。
日月不粒食,安问下土耕。
虽然屋瓦烂,还有地菌生。
损彼以益此,谁能较人情。
尧时不无水,用禹水乃平。
黎民思尧仁,往往见於羹。
犹吾大君意,星火立水衡。
水衡虽努力,岂将雷雨争。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雷雨景象,并通过雷雨的比喻,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情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雷雨的描绘,以及雷公和雨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诗中提到了春雷和秋雷,春雷不发蛰是指春天雷声响亮,秋雷不收声则表示秋季雷声不断。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暗示了社会世态炎凉,不断有各种不平凡的事情发生。

诗中还提到了昨夕玉女笑,雷公与雨师自取号令明。这里的玉女、雷公和雨师都是象征性的人物,玉女代表美好的事物,雷公和雨师则代表自然界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了尧时不无水,用禹水乃平。这里引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尧、禹两位传说中的君主。尧时不无水是指尧时期并不缺水,而用禹水乃平则表示通过禹治水,才使得社会安宁和谐。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尧的仁德和禹的治水能力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对于善治社会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雷雨、自然界和历史人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社会现象和人情的思考。以自然景象为隐喻,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和关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

猜你喜欢

寂寞江村晚,苍茫野径迷。渡闲秋水阔,云冷暮山低。

落日明孤塔,轻烟幂远溪。归来沿岸曲,人影画桥西。

()

岱云东浮日西晻,下有畸人事铅椠。忽来青鸟衔尺书,月入轩棂灯吐燄。

别子三年断音问,敝裘白发空冉冉。引领常睎函谷关,停骖尚忆终南广。

()

岁寒墐户无风沙,如僧退院吏退衙。余年健在真硕果,世事阅尽如空花。

峥嵘岁月蛇掣尾,漂泊身世狗丧家。一掬得饱羡饥鹜,三匝未稳输惊鸦。

()

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名洞。三游最著名,喧传自唐宋。

()

粉窖眠香红串泪。两眼凝秋水。被冷叠鸳鸯,有梦何曾,慰贴心头去。

碧云冉冉黄花地。半晌披帷起。担受峭寒生,不奈虫吟,况续廉纤雨。

()

荒山无道路,云气随我身。渐觉笠檐重,沾袂细如尘。

幽花齐吐艳,仙鸟群相亲。泉石自太古,耳目愈清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