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首

又一首朗读

《又一首》是宋代邵雍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兄既名雍弟名睦,
弟兄雍睦情何足。
居常出入留一人,
奉亲教子如其欲。
慈父享年七十九,
四人稚子常相逐。
其间同戏彩衣时,
堂上愉愉欢可掬。
慈父前年忽倾逝,
尔弟今年命还促。
独予奉母引四子,
日对几筵相向哭。
不知肠有几千尺,
不知泪有几千斛。
断尽滴尽无柰何,
向日恩光焉可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邵雍的家庭生活和亲情之深。诗中以兄弟之情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词中提到兄弟的名字分别为雍和睦,表示兄弟关系和睦融洽。然而,作者认为这种亲情之深是无法言尽的。

接下来,诗词描绘了平日里那一位常常出入的人,指的是已故的父亲。他对父亲的尊敬和教育子女的责任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然后,诗中提到了父亲享年七十九,而四个孩子仍然年幼,常常相互陪伴和玩耍,家庭生活充满了欢乐和温馨。

然而,父亲在前年突然去世,而弟弟今年的命运又如此匆忙。作者独自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四个孩子的责任,每日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哭泣。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伤和无尽的眼泪。无论是多么伤心地流泪,都无法弥补过去的缺失,也无法挽回已逝的亲情。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言展现了家庭生活中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和无尽的悲痛。它让读者体会到家人之间的珍贵情感,并引发对生命脆弱和亲情的深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

猜你喜欢

万物逢摇落,姮娥耐九秋。缟衣人不见,独上寺南楼。

()

秋凉乍到。便长条踠地,柔丝拂袅。雾雨霏烟,无情不绾章台道。

梦回十二红楼悄。小桥外、夕阳遍照。阅行人、一树弯腰,带六朝风调。

()

折简寄忘忧。莫更多愁。额黄初印雨初收。一缕檀心开笑靥,别样风流。

犹忆去年游。画阁香浮。嫣红媚紫一庭幽。常展空奁桐叶咏,绝胜封侯。

()

远天秋净,正西风粳稻,江乡初熟。竟日帆移罾影外,卧柳村扉斜矗。

别浦潮回,平矶叶掩,篱落轻鸥宿。薄寒吹上,春山澹澹凝绿。

()

一身云影堕人间。休认彩鸾看。花叶寄应难。又何况、春痕袖斑。

似他身世,似他心性,无恨到眉弯。月子下屏山。算窥见、瑶池梦还。

()

青青乍展。似酒旗著雨,风里先飐。倚石婆娑,一片苔痕,长得露禽为伴。

抽条布叶才含丈,把小小、红窗遮断。记旧时、月影墙阴,疑共翠鬟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