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朗读

《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官是蓬莱海上仙,
此行聊复看桑田。
鲲移鹏徙秋帆健,
潮阔天低晓日鲜。
平地谁言无嶮岨,
仁人何处不安全。
但将美酒盈船去,
多作新诗异域传。

诗意:
这首诗以送别林子中和安厚卿两位学士出使高丽为主题。诗人将安厚卿比喻为蓬莱海上的仙人,表示对他们的官职和使命的赞美。他们此行离开国土,只能从遥远的地方来看望故土,回顾山河变迁。他们的船像鲲鹏一样飞翔,帆船在秋天的风中迅捷而健壮,潮水广阔,天空低垂,拂晓时分的阳光明亮。诗人认为,即使在平坦的地面上也有崎岖不平的地方,而仁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找到安全的居所。虽然他们离开了家乡,但他们会带着美酒和新诗去异域,传播文化。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送别二学士出使高丽的场景,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祝福。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富有艺术感和情感。诗中描绘了船只飞翔的景象,用鲲鹏的形象形容学士们的奋发向前和迅捷行动。潮水广阔、天空低垂的描写增添了诗词的壮丽感和恢弘感。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学士们在异域传播文化的期望,将美酒和新诗作为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他们将带着家乡的情感和智慧去开创新的境地。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出使高丽的学士的送别,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诗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壮丽的场景和情感的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社燕归来后,春争宿雨多。水面荡新荷。晚风吹不起,奈愁多。

()

青山日日流莺语。啼得春来春又去。好云不似故乡多,行雨依然相送处。

楼台金粉江南路。欲寄相思无处所。清明雾里湿梨花,寒食烟中迷柳絮。

()

一肩行李,怪黄头抵死,匆匆催发。一角斜阳亭堠树,几阵晚潮流急。

画舫迟灯,金尊醉晚,到此真须别。开帆行矣,归期还是休说。

()

三月三日天台寺,日午灵风入法堂。一段残碑哀社稷,满山春草牧牛羊。

庭前柏子参真谛,洞口桃花发妙香。笑指他年从葬处,白云堆里是吾乡。

()

霜寒玉指吹箫歇。倚断秦楼月。扫眉才子浣花人。不道当时金粟、本前身。

迷藏曲径钩衣戏。似梦犹堪记。尽留颜色待君怜。心字香焦重埋、一丝烟。

()

香笺晚垒,翠黛朝弯。燕霜那忽点云鬟。伯劳飞燕,禁骨肉,恁摧残。

盼九天、为妾赐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