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百之诗画

跋百之诗画朗读

这首诗词《跋百之诗画》是宋代张舜民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诗是无形的画,
画是有形的诗。
红颜不知老去迟,
李陵和苏武是我真正的师傅。
和平时期本是学习治理礼乐的,
但我还有闲暇的时光来凭栏临池。
在这区区中,谁最为奇特?
庞眉皓首苟住著,
我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宁之所?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诗与画的关系的思考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作者认为诗与画虽然形式不同,但在表达艺术之美和情感的能力上存在共通之处。他说诗是无形的画,是通过文字来表现,而画则是有形的诗,通过图像来传达。这种对诗与画相互关联的认识,显示出作者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敏感洞察。

作者接着提到红颜不知老去迟,这是在暗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逝去的无法挽回。他以李陵和苏武作为他的真正的师傅,可能是因为这两位历史人物都表现出了对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困境的坚忍不拔。通过与他们的学习,作者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传承他们的精神和智慧。

接下来,作者提到太平时期本应该专心学习治理礼乐,但他仍有闲暇的时光来凭栏临池。这表明作者在和平时期仍然有机会追求自己的艺术兴趣和审美享受。作者认为自己身处其中,但又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宁之所,这是对个人追求内心宁静和情感满足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诗与画的思考,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抒发,展示了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作者认识到诗与画的共通之处,体现了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美感的追求。

通过引用李陵和苏武这两位历史人物,作者表达了对美和自由的向往,并以他们为榜样来塑造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同时,作者对和平时期的闲暇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达了对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的重视。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明确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美感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个人经历的参照,赋予了诗词更为深厚的内涵和情感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舜民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张舜民朗读
()

猜你喜欢

五载铜章此绾符,神仙风度解双凫。公堂鉴影金悬镜,止水盟心玉在壶。

鞅掌几层劳抚字,折腰独不假驰驱。千秋寿祝修佳传,循吏将来是循儒。

()

细雨斜风,寒砧落叶,年年做就重阳。偏今宵明月,满地凝霜。

愁绝绿窗深掩,挑兰灺、伴过凄凉。无聊甚,瓶花影里,独自持觞。

()

蘅芜梦冷惜分襟,橘浦饷愁深。断雁西风当日,晓莺残月而今。

临邛久客,茂陵多病,特地关心。天与一般才思,不成两处消沉。

()

昨过河东望首阳,空山烟霭尚苍苍。传闻高士燕中返,料理床头皂荚囊。

()

野色苍茫欲暮天,几家茅屋起炊烟。日斜唤渡人声急,浅水芦花泊钓船。

()

初月明楼角,微风动树条。夜凉虫语细,秋老雁声骄。

息虑征神爽,忘怀觉境超。阴阴深竹里,时见一萤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