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渭夫归省

送杨渭夫归省朗读

《送杨渭夫归省》是宋代陈傅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送杨渭夫归省
应侯气盖百粤小,
朱侯谊与漓江长。
两侯爱士早成癖,
怪甚渭夫怀故乡。
士穷万事一不就,
就得一事穷何伤。
渭夫壮者忍穷久,
老骥欲秣胡沙霜。
吾家何在云横岭,
赵媪不冤刘儿瞑,
孰与亲旁煮汤饼。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杨渭夫归省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杨渭夫的赞赏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士人境遇和家国情怀的感慨。

诗的开头,作者提到应侯与朱侯,暗指两位重要的官员,他们对士人一向青睐有加。应侯是应天府的官职,朱侯指的是朱熹,他在临安时担任过官职。漓江则是指杨渭夫的故乡,这里通过地理上的指涉,展现了杨渭夫的才华和重要性。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谈到了士人的境遇。他们爱好才士,但常常早早地培养了一种成癖的心态,这使得他们在职位晋升等方面困难重重。然而,对于杨渭夫来说,他对故乡的思恋之情更甚。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士人的困顿与渴望的矛盾心理。

接着,作者表达了对士人坚忍不拔的赞赏。士人虽然穷困,但他们能够忍受贫瘠的生活长久坚持下去,就像老骥欲在荒漠中找到食物一样。这里运用了寓言意象,形象地表达了士人在逆境中的顽强和坚毅。

最后几句,作者谈及了自己的家庭和家国之忧。他以云横岭来暗喻自己家的位置,而赵媪和刘儿则代表了普通百姓。这里通过家庭的隐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衰落和社会不公的担忧之情。孰与亲旁煮汤饼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平民百姓的同情,对社会不公平衡的不满。

整首诗词通过对杨渭夫和士人的描写,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士人境遇和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温暖家庭和公平社会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味。同时,通过富有情感的描写和寓言意象的运用,使诗词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

陈傅良朗读
()

猜你喜欢

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

贿师一十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橹为前茅。

()

治平山寺何岧峣,湖光吐纳山动摇。烟中明灭宝带桥,金波万叠风骚骚。

年年八月十八夜,飞廉驱云落村舍。金盆出水耀光芒,琉璃迸破银瓶泻。

()

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

()

城南寺。长干旧里。百尺浮圆,金琅珰启。乍凭栏、指点江城里。

绝顶攀跻,渐觉众山低翠。渺渺水光天际。斜阳影向,燕子矶头坠。

()

燕草晴消,鱼魫暑褪,液雨别抽芳箭。映绀碧笼纱,叶偏葱茜。

乍着几丛烟穗,惹蝶子、寻香黏千点。分明瑟瑟,蛮丝露缀,鲛宫曾见。

()

竟日冥思绝妙相,碧落黄泉两茫茫。奈何红颜一时现,不需枯坐与焚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