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庙

鲧庙朗读

《鲧庙》是宋代诗人李复创作的一首诗词,内容涉及治水、祭祀、神话等元素。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鲧庙

治水无功鲧受罚,逃入羽渊成黄能。在韩山东北有一座荒庙,庙中有猪象祭服啊,真是奇怪呀。乡村社区禁止饲养猪,担心触怒神明,引来风雷灾害。自秦汉以来,人们不再重视祭祀礼仪,祭祀场面变得轻佻可笑。魂魄长久与邪恶的鬼魅混杂,野妖和阴森的怪物横行于草莱之间。高山南北延绵两千里,龙门被挖开,昆仑山和长江奔流入海,是禹王的伟大功绩,不可估量。后来的君王记载着传承的天子,永远作为严肃的祭祀神庙。为了崇拜君王的形象,备好冠冕和祭祀用具,神庙的寝庙广阔奢华,完整而庄严。明确各司其职,恪守礼仪,春秋时节依然如此,我自己也一直如此来祭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鲧庙为背景,通过描绘庙宇中祭祀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败坏、人们对传统礼仪的忽视以及自然与神秘力量的关系等问题的关注。

诗中首先提到了鲧,他在治水时无功而受罚,并逃亡到羽渊,化身为黄能。这部分描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人类对自然力量的畏惧。接着,诗人描述了一个庙宇,庙内有猪象祭服,暗示庙宇的庄严肃穆被滥用和嘲弄,反映了社会风气的颓废。

诗中还暗示了人们对于神明的忽视和对自然灾害的担忧,以及人与邪恶力量的交织。这些描绘表现了人们对于传统信仰和文化的忽视,以及对于神灵和自然力量的轻视,最终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和混乱。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高山和长江,表达了禹王治水的伟大功绩,强调了自然力量的威严和不可抗拒性。最后,诗人呼吁恢复对于传统祭祀礼仪的重视,强调春秋时节的祭祀仪式仍然应当恪守。

整首诗词通过对庙宇、自然力量、传统祭祀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风气、文化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担忧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李复朗读
()

猜你喜欢

久别情尤热,交深语更繁。故人留我饮芳樽。已到鸦栖时候,窗影渐黄昏。

拂面东风冷,漫天春雪翻。醉归不怕闭城门。一路琼瑶,一路没车痕。

()

月照重门闲字。心上不离愁字。楼上晚风寒,吹断雁行一字。

留住。留住。再整依然人字。

()

一雁度汾河,河边积雪多。水枯清涧曲,风落介山阿。

塞上愁书信,人间畏网罗。覆车方有粟,饮啄意如何。

()

一箫吹。琼栏月暖,锦云飞。十丈银河,挽来注向灵扉。

月殿霞窗,动春空、仙籁参差。报道双成,乍搴了罗帏。

()

之美一人,乐亦过人,哀亦过人。月生于堂,匪月之精光,睇视之光。

美人沈沈,山川满心。落月逝矣,如之何勿思矣。美人沈沈,山川满心。

()

芙蓉吐艳漙清露,杨柳垂条曳晚烟。几点凫鹥惊画桨,一湖风月载兰船。

枣悬硕果心皆赤,芡劈香包实本圆。揽得秋光游兴剧,清宵景物倍鲜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