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都夜境(自此至《秋夕

清都夜境(自此至《秋夕朗读

《清都夜境(自此至《秋夕》,并年十六至十八时诗)》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夜晚已经过了很久,连绵的宁静持续着,
斜挂的月亮散发出晶莹的光芒。
空旷的天空如同碧玉一般清澈,
星星点点地点缀其中。
楼阁自暗处映照出来,
云窗深邃幽暗。
细微的尘埃悄无声息,
玉砌散发出清寒的光芒。
栖息的鹤展露微弱的身影,
干枯的松树形态奇异多变。
南厢里庄严肃穆,
声音宛如可以倾听。
启迪圣人的空洞心灵,
朝向真理奔赴广阔的庭院。
闲暇中展开珍宝殿,
暗中阅读金字圣经。
屏住呼吸,动作停止,
心灵凝神,自然而灵动。
车马声悠远远地传来,
浩思之中,怎能得到宁静。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景色和思绪。诗人以清幽的笔墨描绘了夜晚的静谧景象。夜晚的月亮斜挂在空中,散发出晶莹的光芒,天空明净如玉,星星点缀其中。楼阁的影子在月光下映照出来,云窗幽深。整个夜晚寂静无声,只有微弱的寒光在玉石台阶上闪烁。栖息的鹤和干枯的松树给夜晚增添了一丝奇异的氛围。

诗中还描绘了南厢的庄严和肃穆,那里的声音宛如可以倾听。诗人将自己的思绪比作启迪圣人的心灵,向着真理的方向追求。他闲暇时展开珍宝殿,暗中阅读金字经书。在这样的静谧中,诗人屏住呼吸,凝神专注,心灵自然而然地变得灵动。

最后,诗人感叹道,车马的声音传来,打破了他的思绪和宁静,他渴望在浩思之中得到宁静。

这首诗词以清丽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的向往和对内心的思索。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宁静,诗人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世俗喧嚣的反思。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和对内心平静的渴望,给人以深思和遐想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朗读
()

猜你喜欢

乍闻得、一声春去。料想东园,落花无主。越样离情,黛痕只向翠蛾聚。

绣帘空卷,云叠叠、关山暮。便诉与常仪,只逗凄凉无数。

()

侧侧微风澹澹烟,彻宵疏雨总堪怜。一春况味如中酒,三月轻寒未卸绵。

里巷时光祈麦处,山棚生计焙茶天。绿阴如幄花如雾,争遣诗人不惘然。

()

天涯絮语,分明对、夜雪蓬窗相共。十叠鸾笺千斛酒,不觉漏声寒冻。

绣被浓薰,罗帏独掩,各自耽幽梦。冰壶心冷,起居千万珍重。

()

三十矣。弹指韶光能几。梵课村妆从此始。心期成逝水。

那少真珠百琲。迟却红丝一系。得婿今生应似子。斯言犹在耳。

()

烽火临瓜步,銮舆去石头。蕃文来督府,降表送苏州。

杀戮神人哭,腥污郡邑愁。依山成斗寨,保水得环洲。

()

野东修竹欲连天,苦费西邻买笋钱。此是商鞅垦土令,不同凿空误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