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秦炼师归岑公山

送秦炼师归岑公山朗读

《送秦炼师归岑公山》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写的一首诗。诗意与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秦炼师的深深敬仰和离别之情。

诗中开篇即描述了紫泥飞诏下金銮,列象分明世仰观。诗人以朝廷的诏书和宫廷的画像来形容秦炼师的崇高地位和才华出众。下文提到北省谏书藏旧草,南宫郎署握新兰,意指秦炼师在北省和南宫两地担任重要职务,并显露出他才学的卓越。

接下来,诗人用春归凤沼恩波暖,晓入鸳行瑞气寒一句,将时间和景色交织起来,描述了春天的温暖和清晨的瑞雾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希望。而最后两句“偏是此生栖息者,满衣零泪一时干”,则表达了诗人对秦炼师的怀念和离别之痛。

整首诗通过描写秦炼师的声望和才华,以及对他的深深敬仰和离别之情,展现出诗人的情感与思考的深度。同时,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也折射出秦炼师在政治和文化上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新生。

诗词中的翻译如下:
紫泥飞诏下金銮,列象分明世仰观。
紫泥中飞来的诏书下达到黄金宫门,画像的形象清晰可见,令世人敬仰。
北省谏书藏旧草,南宫郎署握新兰。
在北省,旧时的奏章被保存下来,而南宫的公文处握有新的卷宗。
春归凤沼恩波暖,晓入鸳行瑞气寒。
春天回归到凤沼,恩波温暖,黎明进入鸳鸯行列,瑞雾寒冷。
偏是此生栖息者,满衣零泪一时干。
唯有安居在此的人,一身的泪水在瞬间干涸。

该诗写出了诗人眼中秦炼师的崇高地位和才华出众,抒发了自己对他的深深敬仰和离别之情。同时,通过春天景色的描写,也寄托了对秦炼师所代表的希望和新生的向往。整体诗意深邃,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李群玉朗读
()

猜你喜欢

恹恹灯火。和合窗边人一个。风袅炉烟。不见工夫有线添。

日长思寝。梦也凭空能作忏。悔把鸳丝。不绣连枝绣折枝。

()

雕阑月明。梅花韵清。竹枝满地纵横。听儿童笑声。

风庭露庭。谁家弟兄。人间至乐真情。兆多男戏婴。

()

翡翠离披妆未卸。独倚薰笼坐深夜。晚寒料峭入重围,腰可把,愁难写。

相对相怜银烛下。

()

烟水晚来空阔。望处白鸥飞没。折戟沉沙磨不尽,中有小乔香骨。

谁唤起凌波,欲语亭亭似活。

()

旧乡越角,阿侬生长,偏在北平城下。廿年才一识家林,浑未解、西陵词话。

横河新筑,药栏梧井,尽好送春销夏。软红略肯放人閒,便摒挡、山装归也。

()

辽水东西岸,寒云接渺茫。平沙留雁迹,堠火靖龙荒。

木落晴峦出,冰坚雪练长。经时疏定省,望日陡高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