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同心

两同心朗读
秋水明眸翠螺堆发、却扇坐、羞落庭花,凌波步、尘生罗袜
芳心发。
分付春风恰当时节
渐解愁花怨月
忒贪娇劣
宁宁地、情态于人,惺惺处、语言低说
相思切。
不见须臾可堪离别

诗词:《两同心》
作者:杨无咎(宋代)

秋水明眸、翠螺堆发、却扇坐、羞落庭花,凌波步、尘生罗袜。芳心发。分付春风,恰当时节。渐解愁花怨月。忒贪娇劣。宁宁地、情态于人,惺惺处、语言低说。相思切。不见须臾,可堪离别。

**中文译文:**
秋水明亮的眼眸,翠色的螺钿盘发,扇子轻轻拂动,害羞地落下庭院的花瓣,行走于水面如履平地,尘埃滋生在罗袜上。芳心荡漾。吩咐春风,正是时候。逐渐消解了愁思的花与怨恨的月。过于迷恋娇柔,不愿意表现得过于放松。温柔地、对人的态度,心领神会的地方、轻声细语。思念十分切切。转眼间就不见,可惜分离之事不可避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深切的相思之情,以及分离带来的痛苦。诗人通过对女子美丽的描绘,如秋水明亮的眼眸、翠色的盘发等,传达了他对她的深深的喜爱。在诗中,女子害羞地落下花瓣,象征她也对诗人心生情愫。尽管相隔甚远,但诗人对春风的吩咐,让相思之情得以传达,正如春风能够把诗人的思念带给她一样。

诗中的“渐解愁花怨月”表现了诗人在相思之中逐渐释放出心中的忧伤,以及对过去的痛苦的排遣。诗人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承认自己过于迷恋女子的娇柔之态,但又不愿意表现得过于随意,显露出他的绅士风度。

“宁宁地、情态于人,惺惺处、语言低说”这句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待女子的温柔和细致。他在女子面前表现出温和的情态,言语轻声细语,显露出他对她的关切和爱护。

最后两句“相思切。不见须臾,可堪离别。”道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情之深切以及面临的离别之痛。他深深思念着她,转瞬即逝,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分离,不禁感到无比的惋惜和痛苦。

这首诗以其浓烈的情感表达、描写细腻入微的女子之美,以及对分离痛苦的真切刻画,展示了宋代杨无咎优美的诗歌才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杨无咎朗读
()

猜你喜欢

倚胸交戟事谁怜,埋骨犹临大道边。结束新春儿女队,苍凉古巷姓名传。

浮图旧俗还仍汉,匕首遗谋竟误燕。细饱炙鱼三月味,只应身寄太湖船。

()

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

()

城西郎官屯,多官阅一宅。家公昔为郎,有此湫隘室。

朝阳与夕阳,屋角红不积。春雨复秋雨,双扉故钉齿。

()

满树繁花应候荣,蟠根奕叶托瑶京。试看花萼相承意,更听埙篪迭和声。

带砺永存苗裔业,豆笾有践弟昆情。天朝屏翰家庭事,莫负皇心眷顾诚。

()

禁园宜雨复宜晴,别馆春深枕簟清。数片落花惊午梦,一声渔唱惹闲情。

暂移榻向松间坐,恰听禽来竹里鸣。惟有东风知我意,满池新绿浪纹生。

()

天高平野望无垠,人在南郊卧白云。落叶引风填废井,老狐拜月入孤坟。

荒村薄酒应思我,夜火寒窗正忆君。遥想对床联旧约,可能病念沈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