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月夜自和)

沁园春(月夜自和)朗读

《沁园春(月夜自和)》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曾伯。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嗟叹着年迈的老人,对着美丽的明月,怀念过去的漫游经历。怅惜江湖的人生,庆幸有着季鹰、鲈鱼和鲙鱼;对于乡村生活的辛苦和忍耐,晏子的狐裘给予了勉励。当丹桂花开时,青苹果在远处漂浮,我的家在三吴之地的天尽头。庭院里宁静无声,又一片叶子落下,整个世界都进入了秋天。年少时在边塞上拿着弓和剑,转过头来,黄粱一场梦还未醒来。叹息着千年的悠长岁月,山河依旧,滔滔江水,岁月不停地流逝。镜子老了,菱花开放,笛声悲伤,芦叶飘落,新的雁队排成行,人们依靠在楼上。你知道吗?眉头皱紧,岂仅为了个人的愁苦。

诗意和赏析:
《沁园春(月夜自和)》描绘了一位年迈的诗人在月夜中的内心感叹和思考。诗中展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境遇的反思。

首先,诗人以嗟叹的口吻描绘了一位年老的人,他面对着美丽的明月,回忆着过去的漫游经历。这种怀念不仅体现了对年轻时自由自在的生活的留恋,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悲叹。

接着,诗人对江湖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展现出来。他感到庆幸的是,在江湖中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季鹰、鲈鱼和鲙鱼,它们让他感到幸运和满足。然而,诗人也对田园生活的辛苦和牺牲表示忍耐,晏子的狐裘成为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描述自然景色时,诗人运用了丹桂花开、青苹果漂浮等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庭院的宁静和叶子的落下,使整个世界都沉浸在秋天的氛围中。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年少时在边塞上拿着弓和剑的景象,表达了对青春时光的回忆和对年轻梦想的怀念。然而,他意识到这些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只留下了黄粱一梦,让他感到惊讶和惋惜。

最后,诗人通过描述镜子老了、菱花开放、笛声悲伤和芦叶飘落等景象,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新的雁队排成行,人们依靠在楼上,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生活的依赖。最后两句“君知否,把眉峰蹙破,岂为身愁”,是诗人对读者的问询,他想知道读者是否了解他内心的苦闷和忧愁。

整首诗以怀古怀人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个人经历的回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使得诗情更加深沉和抒发。同时,通过诗人的自问,也呈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引发读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首诗词展示了李曾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诗人成功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进行了交流和沟通,引发人们对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

猜你喜欢

越阡度陌。凉云下芜城,一例萧索。故山可隐,名园有主,不闻残角。

倾襟未恶。更消受青尊酒薄。试重歌、蓝田辋曲。冷句写寂寞。

()

夕阳林谷暝,众鸟亦知还。凉月一渠水,残云数点山。

偶随寒磬入,欲共老僧闲。夜久群动息,轻烟澹碧鬟。

()

却又早、绿叶成阴,深深院遍。小窗纱、流莺啭。问可是、城东第一妍。

词章禁苑传。谪仙才、人争羡。

()

飘零也定,清狂也定,莫是前生计左。才人老去例逃禅,问割到、慈恩真个。

吟诗也要,从军也要,何处宗风香火。少年三五等闲看,算谁更、惊心似我。

()

年来观道礼三宾,清梦神游法界频。今识仙源浑不远,传将铁笔尽钩银。

()

早行晴野树如烟,日出东山映绣鞯。寂寂荒村临水际,翩翩飞鸟向云边。

空濛朝露侵衣润,艳冶闲花入目妍。扈从銮舆承色笑,欣随豹尾快扬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