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

石犀行朗读

《石犀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石犀为载体,探讨了时事和社会现象。

诗中描述了秦朝时期蜀地太守建立的三个石犀牛雕塑,这些石犀象征着蜀地的骄傲和自豪。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江水一样向东流去。杜甫通过描绘蜀地人民仍然自大地相信他们的地方大于其他地方,将他们的自满与现实形势相对比。他指出,今年灌口损害了流失的人口,这可能引发全社会的担忧。

诗人提醒人们,唐朝时期的防洪事业依靠着人民的众志成城,而不是神灵或怪力乱神。他感叹三犀之夸大了实际经济能力,只是附庸于长江流域。然而,杜甫认为唐朝社会仍然是安定的,元气充沛,因此不会像历史上某些时期那样经历灾难。

最后,诗人提出,如果有真正的英雄来统治和管理土地和水源,他们会以坚实的基础重新安定社会。诗中的“石犀奔茫”意味着英雄的出现将能够引领社会进入稳定和繁荣的新时期。

这首诗表达了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切,暗示了社会的不稳定以及需要有担当和能力的领导者来引领国家和社会复兴的认识。诗意深远,具有启发和警示的作用。

中文译文: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
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
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
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
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
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
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
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
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
再平水土犀奔茫。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朗读
()

猜你喜欢

叱叱柴车黄犊轻,阴阴白屋爨烟生。谁知今日云中守,却听江南打麦声。

()

越国佳人旧有名,吴中娇舞不胜情。柳腰合是芳魂化,长向胥台一路生。

()

蓝布衫儿,墨紬裙子,未要艳妆明抹。小小吴舠,山平水软,略昉鸱夷一舸。

待月上,清风细,无眠傍人坐。

()

矮桃花压石玲珑。似巫峰。花底鞋儿花外、月如弓。入怀同不同。

郁金裙褶晚来松。倦临风。莫把胭脂先染、玉笙红。制愁词思慵。

()

钱塘词伯春怀动。正献罢,长杨颂。门外缁尘飞玉鞚。

长条冶叶,明窗画出,西子湖边梦。

()

高楼灯火,已四更天气。吴语喁喁也嫌碎。者新居颇好,旧恨堪销,壶漏尽、侬待整帆行矣。

从今梳洗罢,收拾筝箫,匀出工夫学书字。鸩鸟倘欺鸾,第一难防,须嘱咐、莺媒回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