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朗读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注释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颠:跌倒。扶:搀扶。
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安:使……安定。
相:(xiàng)辅佐。
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这里借指宫廷。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鉴赏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孔子及弟子朗读
()

猜你喜欢

寄家苕霅上,万里故乡愁。未入金门奏,还为玉局游。

孤忠徒耿耿,一病竟休休。为国惜人物,凄然老泪流。

()

桃杏花开红映人,池塘水暖绿粼粼。典衣沽酒入城去,报道江南二月春。

()

山河零落海为池,祀夏原图一旅支。岛上不归齐壮士,天涯犹索赵孤儿。

藤萝影挂深宫梦,鹦鹉魂涵逝水悲。千载腥风忠义恨,补天端仗圣明时。

()

寂寞寡心知,如君是我师。对莲思古说,披卷读新词。

谊重连床夜,情深结社时。平生重然诺,白首莫相岐。

()

悒然想泉石。
驱驾出城台。
翫竹春前笋。

()

尘事多羁累,今宵共结欢。漫敲诗律细,不放酒杯宽。

积雪烟光淡,空天月影寒。丽谯催我急,重惜少盘桓。

()

易水立兮,虹缭天。壮士一出兮,秦为燕。

()

先须持五戒,方始得人身。有财将布施,身即不穷贫。

若行十善业,闻道得天人。天人生灭福,来去如车轮。

()
身在金华与玉堂,寄声时到祝豀乡。
为言旧访荐仝处,柳压平堤水满塘。
()
曩者过洛阳,宫阙侵云起;今者过洛阳,萧然但荒垒。
铜驼卧深棘,使我恻怆多;可怜陌上人,亦复笑且歌。
世事茫茫几成坏,万人看花身独在。
北邙秋风吹野蒿,古冢渐平新冢高。
()
白发朝看镜,青灯夜数更。
文章输善宦,名字误浮生。
废学儿鼾睡,安贫妇馌耕。
从今定逢吉,吾已卜先庚。
()

湘中山似水,自古有人云。
此是曾游地,今来尽属君。
残风吹岸草,空庙入江云。

()
张公画龙人不识,笔法远自僧繇得。
挂向高堂神鬼惊,恍惚电光来破壁。
夜当渤澥开笔力,元气淋淫浸无极。
吞吐日月天地昏,摩荡云雷太阴黑。
()

徙尽虹桥桥畔蚝,北风吹客冷萧骚。沁园一阕君须记,落木斜阳句更豪。

()

长安东陌复西城,十载并州客舍情。寄迹不妨旋马地,归心如负狎鸥盟。

遥山晴送城头色,好鸟时闻禁里声。金马由来方朔隐,日长门巷似冰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