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先秦。孔子及弟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黎明府见示令叔显谟开国墓志求诗为赋三首 其三。宋代。戴复古。寄家苕霅上,万里故乡愁。未入金门奏,还为玉局游。孤忠徒耿耿,一病竟休休。为国惜人物,凄然老泪流。
城南偶兴二首 其一。元代。萨都剌。桃杏花开红映人,池塘水暖绿粼粼。典衣沽酒入城去,报道江南二月春。
厓山吊古。明代。袁昌祚。山河零落海为池,祀夏原图一旅支。岛上不归齐壮士,天涯犹索赵孤儿。藤萝影挂深宫梦,鹦鹉魂涵逝水悲。千载腥风忠义恨,补天端仗圣明时。
夏日晚坐小亭观莲承会友李贡元友竹秋元友松昆玉佳章见示漫成二律奉答 其二。明代。饶与龄。寂寞寡心知,如君是我师。对莲思古说,披卷读新词。谊重连床夜,情深结社时。平生重然诺,白首莫相岐。
岁暮还宅诗。南北朝。江总。悒然想泉石。驱驾出城台。翫竹春前笋。惊花雪后梅。青山殊可对。黄卷复时开。长绳岂系日。浊酒倾一杯。
偕竹町。清代。缪公恩。尘事多羁累,今宵共结欢。漫敲诗律细,不放酒杯宽。积雪烟光淡,空天月影寒。丽谯催我急,重惜少盘桓。
诗偈 其二十九。唐代。庞蕴。先须持五戒,方始得人身。有财将布施,身即不穷贫。若行十善业,闻道得天人。天人生灭福,来去如车轮。有为接梵世,不及一毫真。更欲谈玄妙,虑恐法王瞋。
和王克宽有所寄草堂诗二首。宋代。刘宰。身在金华与玉堂,寄声时到祝豀乡。为言旧访荐仝处,柳压平堤水满塘。
步虚。宋代。陆游。曩者过洛阳,宫阙侵云起;今者过洛阳,萧然但荒垒。铜驼卧深棘,使我恻怆多;可怜陌上人,亦复笑且歌。世事茫茫几成坏,万人看花身独在。北邙秋风吹野蒿,古冢渐平新冢高。
和张孟阜岁旦韵。宋代。陈傅良。白发朝看镜,青灯夜数更。文章输善宦,名字误浮生。废学儿鼾睡,安贫妇馌耕。从今定逢吉,吾已卜先庚。
题夏景清湘中阁。宋代。徐照。湘中山似水,自古有人云。此是曾游地,今来尽属君。残风吹岸草,空庙入江云。却忆还乡梦,清猿半夜闻。
题吴彦嘉所藏张秋蟾龙图。元代。方行。张公画龙人不识,笔法远自僧繇得。挂向高堂神鬼惊,恍惚电光来破壁。夜当渤澥开笔力,元气淋淫浸无极。吞吐日月天地昏,摩荡云雷太阴黑。江翻石转窈莫测,雪涛卷空铜柱侧。洞庭扶桑非尔谁,颠倒沧溟为窟宅。乃知前图只数尺,坐令万里起古色。何当置我君山湖上之高峰,听此老翁吹铁笛。
林氅云郎中 其八。清代。丘逢甲。徙尽虹桥桥畔蚝,北风吹客冷萧骚。沁园一阕君须记,落木斜阳句更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