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赠敬庵葛道(原作通,据道藏改)人

满江红 赠敬庵葛道(原作通,据道藏改)人朗读
道本无言,要学者、潜通默识
若万虑俱捐虚灵湛寂
动处调停水中火定中究竟波罗密
问玄关、一*在何宫,中间觅。
不是心,不是物。
不是仙,不是佛。
只这些端的鲜人知得
迷者到头空苦志悟来不费些儿力
看无中、生有产灵胎,阳神出。

诗词:《满江红 赠敬庵葛道(原作通,据道藏改)人》
朝代:元代
作者:李道纯

道本无言,要学者、潜通默识。
若万虑俱捐,虚灵湛寂。
动处调停水中火,定中究竟波罗密。
问玄关、一*在何宫,中间觅。
不是心,不是物。
不是仙,不是佛。
只这些端的,鲜人知得。
迷者到头空苦志,悟来不费些儿力。
看无中、生有产灵胎,阳神出。

中文译文:
道本无言,要学者,潜心默默体悟。
如果能放下万种烦恼,心灵将变得宁静无碍。
在行动中调和水与火,达到究竟的奥秘。
问玄妙之门,有一种存在在何处,我要在其中寻觅。
它不是心灵,也不是物质。
不是仙人,不是佛陀。
只有这些真实的东西,很少有人能够领悟。
迷失的人最终空耗心志,觉悟后并不费多少力气。
察看无中生有的产生灵胎,阳神得以显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元代李道纯创作的作品,表达了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首先,诗人强调道本无言,要真正领悟道,必须潜心默默地体悟,通过内心的沉静和默默修炼来感悟道的奥义。

其次,诗人呼吁人们放下万种烦恼,摆脱尘世的纷扰,使心灵变得宁静无碍,达到虚灵湛寂的境地。

接着,诗人描述了调和水与火、达到究竟奥秘的状态。这里的水与火可以理解为相对的事物,通过调和与平衡,达到了最终的和谐与完美。

诗中出现的“问玄关”是指探索神秘的境界,寻找存在的真相。诗人表达了对这种存在的寻求和探索的愿望,以及对这种存在的特质的描述。

最后,诗人指出这种存在既不是心灵也不是物质,不是仙人也不是佛陀,它是一种超越尘世的真实存在,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和领悟。

整首诗词体现了道家思想的追求和主张,强调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悟性的觉醒来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诗人通过意象的描绘和对存在真相的探索,表达了对道的理解和追求,并提醒人们要超越表面的迷惑和欲望,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道纯

李道纯 ,湖南都梁(武冈)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字元素,号清庵,别号“莹蟾子”。精于内丹学。李道纯博学多才,他的内丹理论兼容并包,系统非常完整。其师王金蟾为道教丹功南宗白玉蟾之弟子。李道纯融合内丹道派南北二宗。其内丹理论以“守中”为要诀。 故后人称其为内丹学中的中派。...

李道纯朗读
()

猜你喜欢

默祝烽烟靖,书生学掌兵。深山秋试马,细雨晚屯营。

令易千军肃,诗难五字精。溪流喧子夜,不寐听鸡声。

()

太行从西来,势如常山蛇。邢洺在其间,控压连九河。

唐人守昭义,桀骜不敢过。凭此制山东,腹心实非他。

()

仲父经营尽可观,成周残局藉完安。贵王贱霸纷纷者,抛却河山袖手看。

()

闲云三两岫,深处是山家。幽径无来客,轻风扫落花。

溪光空翠合,树影夕阳斜。回指旧游处,苍苍横暮霞。

()

向晚乘清兴,归桡傍水濆。波澄千岫翠,鸳梦半溪云。

暮霭烟中暝,残钟花外闻。偶停青雀舫,来访白鸥群。

()

寿短苦心长,心绪每不竟。岂徒庸庸流,赍志有贤圣。

为鬼那能续,他生渺茫更。所以难放达,思得贤子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