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朗读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译文

兄弟刚刚团聚又要分别,待到来年才能重逢相见;旅途千里迢迢不可畏,鼓风帆轻舟破浪过险关。
我万语千言难以叮咛,唯有一句应牢记心间;人生道路不能由命运来主宰,进取奋发才能掌握主动权。

注释

万里长风:南朝宋代人宗悫年轻时,他的叔叔宗炳问他志愿,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悫传》。

参考资料:

1、周振甫.鲁迅诗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3-4页

2、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3页

3、谢邦华 张纯武 俞瑞华.鲁迅旧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5页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作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剑生”,是现存鲁迅最早的诗作。鲁迅时年二十,在南京陆师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念书。他利用寒假,于这年的阴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还家,次年正月二十日回南京,故有“还家未久又离家”之说。   

参考资料:

1、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83-284页

赏析

  第三首的主旨在于赠别。它是在忆别、惜别之后,赠言相勉,所以情绪激昂,不甘命运,要抗争自强。如果说前面两首侧重于感情的话,那么这一首则理智多于感情,奋发多于沉闷。仿佛看到漫远的长风,把在江波上闯荡的客船送走,有志趣高远之感和乘风击浪的气魄,显示出作者百折不回的毅力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进取精神,“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总括别离,乘风上路,由于这一别又要一年才能见面,便不能不有赠言相嘱,所以便有“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的结句。全诗完整和谐,富予深意。这里的“万里长风”,不是随便用的。沿江驶船固然要有长风相助,但用了“万里长风”这四个字气势就很不凡,说明这所送的客船既不同于“凄雨孤舟”,也不同于“轻轻别棹”,虽有漫远之感,整个调子,却显得开朗乐观,壮阔有力,心情为之一振,精神也感奋。鲁迅在“谋生无奈”的情况下,经历了这场重大的离别,因此自奋图强之心,久蓄于胸。“从来一别”句叙离家之久,“万里长风”句述离家之远,表现了无限感慨。之后,便奋然发出了“文章得失不由天”的勉励之声。这首诗,脉络贯通得十分自然,铿锵有力,托住了三首组诗。它把浓重的离愁别绪,化作了积极的奋抗精神,较好地表现了主题。

参考资料:

1、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6页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朗读
()

猜你喜欢

春将至。晴天气。消闲坐看儿童戏。借天风。鼓其中。

结彩为绳,截竹为筒。空。空。

()

拜跪烦儿女,追陪有弟昆。云开王剪庙,风起魏公原。

侠气凌三辅,哀思叫九阍。向来多感激,不觉倒清樽。

()

土膏开动草芬芳,缓辔循行十里塘。细雨斜飘山渐绿,小桃半吐柳初黄。

闲随戏水沙鸥狎,又见营巢海燕忙。寓目物情忻自得,良辰倍觉惜韶光。

()

怪石嶙峋古洞幽,一泓云里响龙湫。山中神物甘长蛰,何日为霖遍九洲。

()

积雨檐前歇,风情惬素襟。楼头疏柳重,槛外湿云深。

翠色拥丘壑,泉声通竹林。今宵知有月,坐待且横琴。

()

将相名流出一门,当年教育至今存。孙吴谋略传衣钵,卫霍趋跄晋寿樽。

岂但分荣光戚友,待看贻福到儿孙。九如天保君应备,智慧灵台有宿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