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书清汶老所传秦湘二女图

次韵子由书清汶老所传秦湘二女图朗读

这首诗词是苏轼的作品,题为《次韵子由书清汶老所传秦湘二女图》。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春风消冰失瑶玉,
我本无身安有触。
羊生得妇如得风,
握手一笑未为辱。

这里描述了春风消融冰雪,失去了美丽的玉石。诗人表达了自己本来没有名利之身,却因为一些无意的接触而陷入了纷争和争议之中。其中提到了“羊生得妇如得风”,意指获得妇人的好意就像得到了清风般的愉悦,握手一笑并不觉得有什么羞辱。

先生室中无天游,
佩环何处鸣风瓯。
随魔未必皆魔女,
但与分灯遣归去。

诗中描述了一个先生(指作者自己)的房间里没有仙游的景象,佩戴的玉环又从何处发出风的声音。这里引出了“分灯遣归”的典故,意思是魔鬼未必都是魔女,只是跟着灯火而去。

胡为写真传世人,
更要维摩一转语。
丹元茅茨只三间,
太极老人时往还。

这段诗意呼应了前文的“分灯遣归”,提出了关于写真传世的问题。诗人认为,真实的形象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言辞的转换来传达真理。接着,诗中出现了丹元、茅茨和太极老人的形象,暗示了作者对修行和哲学思考的追求。

点检凡心早除拂,
方平神鞭常使物。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修行心态,要时刻检点自己的凡心,早早摒除杂念。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平静,达到触动神明的境地。

综合赏析,这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修行和真理的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象、人际关系和修行境界的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感悟。诗中运用了寓意深远的典故和象征,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阆苑会仙侣,金钟低度,玉磬初敲。松阴下、仙音一派风飘。

笙箫。早人语静,幢幡绕,寿字香烧。张坤鹤,被霞裾鹤氅,宝髻云翘。

()

额黄染甲宫鸦皱。书法夸筋瘦。凭将背痒试麻姑。且结莲台真印、礼南无。

色香兼味都超绝。弹指霏轻雪。玉纤频屈数将归。按透断纹如啮、十三徽。

()

别君二载馀,无从问君处。苍苍大泽云,漠漠西山路。

神物定不辱,精英夜飞去。只有延陵心,尚挂姑苏树。

()

窗俯大江流,西津入槛流。山光来蒜岭,树色入瓜洲。

百战人何在,千年阁尚留。临风怀子晋,应跨鹤来游。

()

石梁飞度接花茵,殿阁经行觌胜因。香气入衣初不触,钟声到耳迥无尘。

木童石女宾中主,翠竹黄花觉后身。忆旧临风三叹息,碧潭明月影磷磷。

()

漠漠云元际,茸茸草渐齐。花繁从径窄,溪涨觉桥低。

捎堞巢梁燕,衔鱼没浪鹈。偶来松下坐,斜倚看浇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