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州西湖

许州西湖朗读

《许州西湖》是苏轼创作于宋代的一首诗词,描绘了许州(今江苏扬州)西湖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景。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许州西湖》

西湖小雨晴,
滟滟春渠长。
来従古城角,
夜半传新响。

使君欲春游,
浚沼役千掌。
纷纭具畚锸,
闹若蚁运壤。

夭桃弄春色,
生意寒犹怏。
惟有落残梅,
标格若矜爽。

游人坌已集,
挈榼三且两。
醉客卧道傍,
扶起尚偃仰。

池台信宏丽,
贵与民同赏。
但恐城市欢,
不知田野怆。

颍川七不登,
野气长苍莽。
谁知万里客,
湖上独长想。

译文:

小雨过后,西湖重现晴朗,
春水悠长如织。
从古城角落传来,
深夜时分响起新声。

使君想要春游,
为整治湖泊而劳作的人数以千计。
大家手持畚箕和锄头,
喧闹得犹如蚂蚁运土。

娇艳的桃花玩弄着春色,
但生机之寒仍然让人忧伤。
只有那凋谢的梅花,
依然显得高洁而自负。

游人们已经聚集,
端着酒器三两成群。
醉倒的客人躺在路旁,
扶起来时还是不稳。

池塘和台阶堪称宏丽,
贵族和百姓一同欣赏。
但我担心城市的繁华,
却不知道田野的凄凉。

颍川七曲的河道无法登临,
野气长时间笼罩着苍莽。
谁能理解那万里之外的客人,
独自在湖上怀念着。

诗意和赏析:

《许州西湖》以描绘许州(扬州)西湖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情景为主题,展现了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劳作场景。诗中通过描写西湖春雨后的晴朗景色、城市的繁忙和湖上的寂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情的触动。

诗词开篇描绘了小雨过后的西湖,春水如织,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接着,诗人描述了城市的喧闹景象,浚沼工程的繁忙场景,以及人们在劳作中的辛劳。这些描写表达了现实生活的热闹与忙碌,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闲暇和自然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桃花的娇艳和梅花的高洁来对比春天的喜悦和凋谢之感,表达了对生命和人事的深沉思考。诗末,作者提到颍川七不登,指的是当时诗人身处的地方无法登临颍川的山川景色,由此引发了对远方客人的思念和对乡野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场景,通过对城市和乡野的对比,以及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索,以及对乡愁和远方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词既有对自然的观察和赞美,又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冷漠和物质的繁华。同时,通过对远方客人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和平淡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整体上,《许州西湖》展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境遇的独特感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情味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路转峰腰断,庵依锡麓根。石随山势曲,浪卷月华吞。

仰见凌云塔,深藏修竹门。同来二三子,相与共开樽。

()

一室超诸有,禅扉夜不扃。山光四围碧,松色六朝青。

鸟啄齐馀钵,猿窥请罢经。夜深人语寂,冥翠落空亭。

()

长鸣短鸣,何来雁声。翱翔律吕和平,发炎方北征。

人情物情,千年不更。云中谁计邮亭,趁东风去程。

()

风信几番,半春过了,绛雪吹成香雾。待看草色入帘青,敞疏窗、小轩花坞。

东风慢舞。更分付、留春且住。愿年年,到花开时候,良朋如许。

()

年来观道礼三宾,清梦神游法界频。今识仙源浑不远,传将铁笔尽钩银。

()

春风满路送归艭,十里黄云夹小窗。记得韦郎佳句好,菜花香里过清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