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博罗香积寺

游博罗香积寺朗读

《游博罗香积寺》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游博罗香积寺》

二年流落蛙鱼乡,
朝来喜见麦吐芒。
东风摇波舞净绿,
初日泫露酣娇黄。

汪汪春泥已没膝,
剡剡秋谷初分秧。
谁言万里出无友,
见此二美喜欲狂。

三山屏拥僧舍小,
一溪雷转松阴凉。
要令水力供臼磨,
与相地脉增堤防。

霏霏落雪看收面,
隐隐叠鼓闻舂糠。
散流一啜云子白,
炊裂十字琼肌香。

岂惟牢丸荐古味,
要使真一流天浆。
诗成捧腹便绝倒,
书生说食真膏肓。

译文:
我流浪了两年,来到蛙鱼乡,
早晨来到这里,喜欢看到麦子吐出芒。
东风吹拂着波涛,绿意清新,
初升的太阳洒下露珠,闪耀着娇黄。

泥泞的春天已经没过膝,
如刃的秋谷初次分出秧苗。
谁说我在万里之外找不到朋友,
看到这两个美景,我开心得要发狂。

三座山峰将僧舍小小地环绕,
一条溪流带来雷声,松树投下凉意。
要让水力为臼磨提供动力,
与土地的脉络一起加强堤防。

飘飘落雪观察着庄稼收割的情景,
隐约传来鼓声,闻到舂米的香气。
散开一束白云,像是云子一样纯白,
炊烟裂开成十字,散发着琼美的香气。

不仅仅是肉丸子能够带来古代的味道,
要使真正的粮食流传下来,如同天上的浆汁。
诗写完了,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书生说这才是真正的精华。

诗意和赏析:
《游博罗香积寺》以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为主题,展现了苏轼在流亡期间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田野、秋天的收割、山间的僧舍以及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通过鲜明的形象和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景色。作者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动词,如“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使诗句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农村生活,描述了农田的劳作和粮食的加工过程。诗中提到了种植麦子、收割庄稼、磨面粉等与农耕生活相关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农田劳作的关注和对粮食的珍视。通过描绘这些场景,诗人表达了对农民的敬意和对丰收的期盼。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农耕生活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诗中充满了对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显示出苏轼豁达乐观的心态和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的追求。

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农耕生活的细节,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它展示了苏轼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怀的交融。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琐琐,三五黄金颗。为爱花香,自起移灯坐:影珊珊,舞仙坛,蜡瓣檀心,小样道家冠。

()

赵信城边雪化尘,纥干山下雀呼春。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

()

急难良朋节,扶危烈士情。平居高独行,此去为同盟。

抚剑来燕市,扬鞭走易京。黄埃随马涨,黑水系船横。

()

古人有至心,不在狷与忍。国禄既弗加,吾身可以隐。

去矣适其时,耕此荒山畛。更与贤母偕,丘壑情同允。

()

仲尼一旅人,栖栖去齐卫。当其在陈时,亦设先人祭。

深哉告孟言,缅矣封防制。而我亦何为,远游及三岁。

()

身世浮鸥,尘区粟颗。圆中不似当初我。分明慧相海南来,妙莲一瓣轻飞过。

贝帙清修,迦文香课。凭君到处参真果。萧然瓢笠水云中,更何意向禅关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