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屯北崦

东屯北崦朗读

译文

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
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
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
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

注释

北崦(yān):是指东屯北面的山。
盗贼:措一切叛唐作乱的人,如拥兵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四川的崔旰,侵扰内地的吐蕃。
浮生:言人生世间一切无定,如浮在水上一样,这里指长期漂泊的作者自己。
诛求:指官府盘剥。
异俗:风俗特殊,指当地百姓。夔州百姓有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作者感受较突出,所以诗中屡用“异俗”、“殊俗”字样。
步壑:在山谷中行走。
远山:指极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1、山东大学中文系 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08月北京第1版:第315页—第316页

2、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1090

东屯北崦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杜甫迁居这里。他把东屯看作桃花源式的避乱之地了。可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决不会满足于一己的温饱,而是时刻想到多灾难的人民。当诗人在东屯北崦看到空无一人的荒村时,他遏制不住自己的愤怒,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第517页—第519页

赏析

  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 “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逼得百姓逃亡。“浮生”,指多灾多难的百姓,他们到处逃亡,就像那些飘浮水面,不能扎根的浮萍。“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很形象。“诛求”指盗贼们对百姓的残酷搜掠。 “异俗”,指东屯山民们的特殊生活习俗。由于太穷,他们的贫困生活方式,杜甫从未见过。

  颔联、颈联描写北崦荒凉景色: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 “未逢人”影。诗人信步走来,观察了很久。北崦一带,确实是个无人村。江峡潮湿多露,野风迎面吹露水滴在身上,使诗人思索得很深很远。

  末联,杜甫浮想联翩:远山回首,遥望“战地”,惟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战伐之苦的百姓,他们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首五律构思颇奇,首联直抒胸臆,痛责盗贼的诛求,中间四句写景,末句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却与上四句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极具艺术和魅力。

  这首五律诗格也特殊。全诗八句,每联皆对,却使人不觉。“盗贼”与“诛求”对,。“浮生”与异俗”对,“困”与“贫”对,仿佛形成两种对抗力量,使人触目惊心。中间二联把空树无人景状,写得真实极了。末联远山回首,战地黄尘,亦对得工整。

参考资料:

1、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第517页—第519页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朗读
()

猜你喜欢

题旌今沐圣恩覃,茹苦应教晚节甘。客岁秋风归阙北,今朝寿日忆闽南。

八旬方喜年开六,七夕难忘事乞三。但愿延龄符远祝,承欢长得奉饴含。

()

丛兰如病欹新箭,更比秋人消瘦。絮梦蛩凉,坠愁蛾倦,昨夜雨僝云僽。

单寒渐逗。好寄语天涯,素心相守。蜡泪乾时,相思付与暗中彀。

()

陌上依然草色薰。柳棉犹未卸,雨如尘。相望珠箔一年春。

江城畔,无地展芳尊。

()

虚心直节裁为桶,野卉奇葩。排比杈枒。离合神光灿若霞。

铜觚玉盎何须论,青绿交加。缕篆雕花。长短随心不及他。

()

赵国佳公子,翩翩又一时。满壶桑落酒,临别重相思。

路绝花骢汗,情深越鸟枝。贤兄烦锁钥,边塞寄安危。

()

文皇都北平,始建天津卫。内以辅神京,外彻溟海际。

南北泻两河,吐纳百川细。挽漕日夜来,贡赋无留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