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伯时画松下渊明

题伯时画松下渊明朗读

《题伯时画松下渊明》是宋代黄庭坚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南渡诚草草,长沙慰艰难。
终风霾八表,半夜失前山。
远公香火社,遗民文字禅。
虽非老翁事,幽尚亦可观。
松风自度曲,我琴不须弹。
客来欲开说,觞至不得言。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黄庭坚在南渡时的心境和对时局的观察。南渡指的是黄庭坚南渡长江,逃离金兵入侵的北方,来到南方的经历。诗中表达了他对困苦时期的安慰和对遗民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幽静境地的向往和对禅修的倾慕。

赏析:
1. 诗人黄庭坚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对南渡时期的苦难和坎坷的体验,但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南方的安定和宁静的感激之情。
2. "终风霾八表,半夜失前山"这两句表达了风雨飘摇的时局,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风霾八表指的是风雨遍及八方,失前山则暗示了丧失了曾经的安稳和故土。
3. "远公香火社,遗民文字禅"这两句意味深长,表达了对僧人和文人的思念和敬仰。远公指的是远离尘俗的高僧,香火社指的是佛寺。遗民文字禅则强调了黄庭坚对逃离战乱的文人们的思念和对禅修的向往。
4. "松风自度曲,我琴不须弹"这两句表达了黄庭坚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他认为松风自有其美妙的音乐,而他的琴音并不需要弹奏来凑趣。
5. 最后两句"客来欲开说,觞至不得言"则表达了黄庭坚对客人的期待和对酒宴的喜悦,但又因为言语之限,无法将内心的感慨完全表达出来。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展示了黄庭坚对南渡时期的体验和对理想境地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文人和僧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安宁和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内心感悟的无法言说之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黄庭坚独特的情怀和文人的境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朗读
()

猜你喜欢

泪雨飘愁,酒潮流梦,惜花人又长征。见说兰桡,前头已泊旗亭。

垂杨原是伤心树,怎怪它、踠地青青。向天涯,一样缠绵,各自飘零。

()

垂杨枝外,一片桃花水。临水野人家,好生涯、叉鱼活计。

疏篱草舍,三五自成村,称鱼市,儿童戏,也效叉鱼技。

()

手种江山千树花,今年负杀武陵霞。梦中自怯才情减,醒又缠绵感岁华。

()

山色摇光入袖凉,松根风细茯苓香。局残柯烂人何在,深洞寒云锁夕阳。

()

潋滟杯深几寸鳞,醉中误认武陵津。玉壶红浸仙葩艳,金斝光浮碧蕊新。

但得樽前堪静赏,何须郊外觅閒春?韶华九十花如许,不及酴醾饮是真。

()

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