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海上观潮

青龙海上观潮朗读

《青龙海上观潮》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百川倒蹙水欲立,
不久却回如鼻吸。
老鱼无守随上下,
阁向沧洲空怨泣。

推鳞伐肉走千艘,
骨节专车无大及。
几年养此膏血躯,
一旦翻为渔者给。

无情之水谁可凭,
将作寻常自轻入。
何时更看弄潮儿,
头戴火盆来就湿。

诗意:
这首诗以观潮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沧桑和命运转折的思考。诗中描绘了海潮倒退时的景象,百川水势逆流,仿佛要直立,但不久后又回归如同鼻子呼吸一般。老鱼无法坚守,随着潮水的上下摆动,阁楼朝向空旷的沧洲,孤独地哀叹泣泪。

诗中用推鳞伐肉、走千艘、骨节专车等形象描绘了海潮的威力和变幻,暗示人生的不易,一切努力都可能被瞬间颠覆。多年来养育的身体和精力,在转瞬间被转变为捕鱼人所使用。

诗末作者表达了对无情的水的无奈,谁能依靠它呢?人们往往轻率地投入其中,像寻常事物一样毫不在意。作者期待着何时能再次看到那些玩弄潮水的孩子们,他们头戴火盆,湿漉漉地出现在眼前。

赏析:
《青龙海上观潮》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海潮倒退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变迁和命运无常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对水势的描绘和对渔民生活的寓意,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诗词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使得诗作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哲理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整首诗以观潮景象为线索,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示了人生的起伏和不可预测性。作者用富有感情的词语和生动的形象,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命运相联系,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描绘海潮的变幻和转折,作者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和命运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的转变和不易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起读者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变迁的思考。同时,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命运的抒发,展现了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敏感和洞察力。这首诗词既具有自然景观的美感,又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一些深刻的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

猜你喜欢

九月凄凄霜气浑。乱飞黄叶又黄昏。临歧莫唱折杨柳,风雨重阳最断魂。

()

风帆烟渚。满载闲愁倾不去。送尽残秋。碧海青山依旧留。

难消别后。殷勤再执柔荑手。归到幽窗。暮雨萧萧逼银缸。

()

重炉香烬漏迢迢。不似春宵。还似春宵。薄烟深院杏花梢。

难道明朝,便是花朝。

()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巳白头。

()

皇汉山樊久,兴唐洞壑馀。空嗟衣剑灭,但识水烟疏。

寥落《三都赋》,栖迟万卷书。西京多健作,傥有似相如。

()

积雪冻关河,我行复千里。忽闻弦诵声,远出衡门里。

在汉方盛时,言利宏羊始。桓生书一编,恢卓有深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