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言秀才归建昌

送王言秀才归建昌朗读

《送王言秀才归建昌》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来时槐开花,去日木陨叶。
作赋未得荐,著书已盈箧。
旧居近仙坛,独往遇农饁。
莫问鸟爪人,欲取月桂捷。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王言秀才归建昌的场景。诗人以自然景物来表达对王言秀才的祝福和期望。诗中表达了王言秀才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不易和努力,也暗示了他在官场上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然而,王言秀才已经有了许多著作,箧中已经装满了书籍。诗人提到旧居靠近仙坛,这暗示着王言秀才有着追求卓越的精神。王言秀才离开时遇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这象征着平凡的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最后,诗人表示不要问鸟的爪子是如何能捉住月桂树(象征荣誉)的,这是在告诫王言秀才要努力奋斗,争取成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王言秀才的离别场景,并通过自然景物的比拟来表达对他的祝福和期望。诗人运用了槐树开花和木叶凋落的意象,寓意着王言秀才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喜悦,而他的离开又使人们感到失落和凄凉。诗中的作赋和著书,表达了王言秀才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努力和才华,但未得到应有的赏识,这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局限和不公。旧居靠近仙坛的描写,表达了王言秀才追求卓越和超越尘世的精神,而他离别时遇到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则展示了平凡劳动者的勤劳和朴实的生活。最后,诗人以鸟爪捉月桂的比喻,告诫王言秀才要坚持追求成功,努力争取荣誉。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对王言秀才的关切和期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对理想和追求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

猜你喜欢

不暖临分带,羞调已碎琴。当时情竭为知音。憔悴青山何况旧罗襟。

黄月如冰冷,银杯借泪深。少年影事总销沉。只有微波来去到而今。

()

玉炉火候温温也,炼就飞霞,结就丹砂。一夜华池静月华。

春深景物还多丽,映雪黄芽。并蒂金花。持过南国姹女家。

()

馀生犹拜谒,吾友复同来。筋力愁初减,天颜伫一回。

岩云随驭下,寝仗夹车开。未得长陪从,辞行涕泗哀。

()

北京一崩沦,国史遂中绝。二十有四年,记注亦残缺。

中更支与贼,出入五轇轕。亡城与破军,纷错难具说。

()

生来曾不识衣衫,裸体年年耐岁寒。犊鼻也知难免俗,乌青三尺是围阑。

()

饱食终日,宴安自居。迭迁寒暑,迅若隙驹。胡不志学,以立身躯。

气志奋发,私欲涤除。精研五典,爱惜三余。优游涵泳,渐积工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