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叔道傍竹

和平叔道傍竹朗读

《和平叔道傍竹》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野田有修竹,丛疏饱於霜。
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岂无行路子,行路厌榛荒。
忽见此翠色,徘徊未能忘。
车马去何疾,回顾隔山冈。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野景色,其中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林疏密有致,竹叶上沾满了霜。在竹林的上下方向上,鲜有美丽的鸟儿,而左右则杂生着凋零的桑树。诗人不禁想,这竹林中难道没有一条通往别处的小路吗?行走在这样的小路上,人们会感到厌倦和困惑。然而,当诗人忽然看到这片翠绿的竹林时,他不禁驻足徘徊,这美景让他难以忘怀。当车马驶离时,他回头望着远处的山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通过对竹林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竹林被描绘得疏密有致,竹叶上沾满了霜,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诗人对竹林中缺乏美丽的鸟儿的描述,以及左右杂生的凋零桑树的描绘,暗示了生活中的不完美和困境。然而,当诗人忽然看到这片翠绿的竹林时,他被美景所吸引,停下脚步徘徊,这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当车马驶离时,诗人回头望着远处的山冈,给人一种离别的感觉,也让人思考生活中的变迁和无常。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

猜你喜欢

一瓶一钵暮山过,戴月孤身入薜萝。觉路未开归路近,芒鞋空踏白云多。

()

寒浦藏烟,小桥堆絮,人与花分清淡。竹压低梢,松培老干,簌簌琼英霏霰。

才试着花气,早望见、朱栏一半。若非群玉山头,月明林下香散。

()

皇汉山樊久,兴唐洞壑馀。空嗟衣剑灭,但识水烟疏。

寥落《三都赋》,栖迟万卷书。西京多健作,傥有似相如。

()

仲父经营尽可观,成周残局藉完安。贵王贱霸纷纷者,抛却河山袖手看。

()

堰北水,一日高一尺,十日一丈强。秋来淫雨多,千里万里洪流长。

报水汎人善泅水,入水不愁沉水底,顺流一日五百里。

()

小园觞饮罢,闲步碧溪头。岚秀秋增色,林深晚更幽。

同吟今夜月,回忆旧年游。风景真堪赏,相携逐鹭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