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潮二首

溯潮二首朗读

《溯潮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潮来海若一长呼,
潮去萧条一吸余。
初见千艘委泥土,
忽浮万斛溯空虚。

映山少避曾非久,
借势前行却自如。
天地尚遭人意料,
乘时使气定粗疏。

疋练萦回出海门,
黄泥先变碧波浑。
初来似欲倾沧海,
正满真能倒百源。

流枿飞腾竟何在,
扁舟睥睨久仍存。
自惭不作山林计,
来往终随万物奔。

诗词中文译文:
潮水来时像是长吸了一口气,
潮水退去时又像是呼出一口气。
初次看见千艘船只沉浸在泥土中,
突然升浮万斛,逆流而上,空虚不实。

潮水映照山岳,不久又退去,
利用潮水势头前行,却自如其意。
连天地都遭遇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变化,
乘势调控气势,使得潮水的涨落有规律。

绳索缠绕出海门口,
黄色泥土先变成碧绿的波涛。
初来时仿佛要倾覆大海,
正满载而归,却能倒出百川源头。

水流的阻碍和冲击究竟在何处,
扁舟屹立不倒,久久保持睥睨之态。
自愧不具备山林的胸怀计谋,
行走往来终归随着万物奔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潮水的涨落为主题,通过描绘潮水的动态变化和奔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潮水的呼吸般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潮水进出的景象,表达了自然界的律动与无常。

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以潮水为喻,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初次看见潮水时,船只沉浸在泥土中,突然升浮,逆流而上,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感觉。这象征着人生中的起伏和变化,人们常常面临着意想不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善于把握时机,灵活应对。

随后的几句表达了人们对潮水的控制和调节。作者提到天地都遭遇了人们意想不到的变化,但人们可以乘势调控气势,使潮水的涨落有规律。这暗示人们在面对变化时,应该善于抓住机遇,调整自己的姿态和心态,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最后几句以潮水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奔忙和追逐。作者提到水流的阻碍和冲击,但扁舟依然屹立不倒,保持睥睨之态。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自愧不如山林之计谋,意味着他对自己在人生中的行动和选择产生了一些反思和自省。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和命运都受制于万物的奔流,无法完全掌控,以此来呼应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整首诗以潮水为象征,通过描绘潮水的起伏、变化和控制,寓意着人生的波澜起伏、变化无常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得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展示了苏辙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词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性,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启发人们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古寺双桥外,清渠五柳前。开门赏疏豁,卜地得幽偏。

墟里通渔市,人家隔水田。夕阳间倚仗,林壑倍苍然。

()

雨气侵罗袜,泥痕黦画裳。春阴太萧瑟,归费夕炉香。

()

青杨柳。溪亭右。旧家姊妹携尊酒。探花使。怜人意。

小鬟钗股,一双齐缀。觑。觑。觑。

()

人生聚散本浮沤,回首苍茫感昔游。晓露未收花力重,午阴欲定鸟声幽。

闻香小坐忘尘世,步月清言扫旧愁。梅影横斜应似画,残英满地有谁收。

()

凌霄丹嶂迥,行处彩霞飞。独角仙家骑,双童鸟羽衣。

遨游三岛遍,俯瞰九河微。南极寻前约,云边启玉扉。

()

披拂垂丝夹路平,万条斜照晚烟晴。客亭不尽名长短,沙路遥看色重轻。

何处临风登古渡,谁家送远惜离程。销魂莫漫重回首,少妇楼头总系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