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次孙觉谏议韵题邵伯闸上斗野亭见寄

和子瞻次孙觉谏议韵题邵伯闸上斗野亭见寄朗读

《和子瞻次孙觉谏议韵题邵伯闸上斗野亭见寄》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扁舟未遽解,坐待两闸平。
我扁舟还没有解缆,坐在这里等待两闸平稳。
浊水污人思,野寺为我清。
污浊的水激发了我的思绪,而野寺给予了我宁静和清净。
昔游有遗迹,枯墨存高甍。
从前的游历留下了痕迹,枯墨记录在高高的门楣上。
故人独未来,一樽谁与倾。
故人却依然没有到来,一杯酒,我将与谁共享呢?
北风吹微云,莫寒依月生。
北风轻轻吹拂着云朵,不要让寒冷依附于明亮的月光。
前望邗沟路,却指铁瓮城。
向前望去是邗沟的路,但我指向的是铁瓮城。
茅檐卜兹地,江水供晨烹。
茅草覆盖着这片土地,江水被用来烹制早餐。
试问东坡翁,毕老几此行。
试问东坡翁,毕老有多少次像这样旅行。
奔驰力不足,隐约性自明。
奔驰的力量不足,而隐约中的性情却显而易见。
早为归耕计,免惭老曾荣。
早就决定回归田园生活,免得惭愧老去时的辉煌。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辙坐在邵伯闸上的斗野亭中,思索着过去和未来的景象。他感慨过去的游历留下了痕迹,但故人却迟迟未到,他独自一人无法分享一杯酒。诗中还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北风吹拂着云朵,诗人希望不让寒冷侵袭美好的月光。他望着邗沟的路,却指向铁瓮城,意味着他的心思超越了现实的景物。诗中还透露了对归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奔波劳累的反思。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津亭握手共离觞,匹马长征犯晓霜。衰草连天风飒飒,冻云垂野日荒荒。

频年作客雕双鬓,到处题诗挂一囊。岁晚兔园霏雪满,多才司马正游梁。

()

片帆无恙否,湖光开镜,晚烟低没。折戟沉沙,中有小乔香骨。

一夜凌波唤起,又欲语、盈盈似活。秋水阔,蒹葭玉树,总嫌唐突。

()

尝笑苏季子,未足称英俊。雒阳二顷田,不佩六国印。

当世多贤豪,斯言岂足信。于君太学髦,文才冠诸生。

()

江城又是经年别,中山柳疏多少。院雨梧桐,池香菡萏,赢得凄凉怀抱。

乡程更杳,纵有梦难寻,鸳鸯湖小。水驿西风,这番输尔赋归早。

()

老怕应休学少年,忧时成结喜成颠。无弦得弄琴三叠,有伴裁看石一拳。

闭户钞方偏伏枕,因人博饭愧栽田。杨花又现浮萍相,水泛风飘不异缘。

()

雨旸征帝德,丰稔慰氓愚。赛鼓村迎社,神灯夜祷巫。

酒浆泻罂盎,肴核献盘盂。敢乞长年惠,穰穰遂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