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见月得斯远所寄诗有怀兼呈远父成父

中秋不见月得斯远所寄诗有怀兼呈远父成父朗读

诗词:《中秋不见月得斯远所寄诗有怀兼呈远父成父》

作者:赵蕃(宋代)

中秋不见月,空传江左诗。
阴晴定俱尔,离合政关兹。
亦复婆娑否,还成赋咏为。
溪南旧游地,谁与共襟期。

【中文译文】
中秋之夜未见皎洁的月光,只能靠远方传来的江南诗篇来饱览月夜之美。
天空的阴晴变幻,恰似离合之间的政务纷扰。
诗篇是否也有相似的曲折起伏,转化为不同的赋诗和歌咏?
在溪南的故游之地,谁又能与我共同怀抱着同样的思念和期待呢?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由赵蕃所作,描述了一个中秋之夜,当时的作者未能亲眼目睹皓月的美景,只能通过江南的诗篇来感受月夜的魅力。诗中以中秋之夜的月亮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和对诗歌的赞美之情。

诗的开头直接点明了主题,中秋之夜却无法见到月亮,这一情景营造出一种遥远和无奈的感觉。然而,尽管无法亲眼目睹,却能通过江南的诗篇传达月夜的美丽。这种通过文学艺术来传递情感和美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十分常见。

接下来的两句“阴晴定俱尔,离合政关兹”表达了天空的阴晴变化,以及世事的离合和政务的繁忙,与月亮的圆缺和人事的离合形成了对应。这种渲染出的变幻和纷扰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中秋夜的孤寂和遥远。

接下来的两句“亦复婆娑否,还成赋咏为”,探讨了诗歌本身的特性。诗篇是否也有像天空阴晴一样的起伏和变化?是否可以通过诗歌将思绪和情感转化为歌咏和赋诗?这种思考也在表达作者对诗歌创作的思考和追求。

最后两句“溪南旧游地,谁与共襟期”,表达了作者对旧时光的怀念和对与他有相同情感的人的期待。溪南是作者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他希望能够与有相同怀念之情的人一同分享这份情感。

整首诗以对月亮的思念和对诗歌的赞美为主线,通过对天空、诗歌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这种对中秋夜的美和诗歌创作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了浓厚的诗意和情感的张力,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才思和感受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赵蕃朗读
()

猜你喜欢

少读高僧传,抗志希远公。澄神五峰表,灭影二林中。

迟回虎溪月,缅想刘雷踪。斯人邈千载,莲漏犹未终。

()

雕阑月明。梅花韵清。竹枝满地纵横。听儿童笑声。

风庭露庭。谁家弟兄。人间至乐真情。兆多男戏婴。

()

昨过河东望首阳,空山烟霭尚苍苍。传闻高士燕中返,料理床头皂荚囊。

()

扁舟当晓发,沙岸杳然空。人语蛮烟外,鸡鸣海色中。

短衣曾去国,白首尚飘蓬。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

()

惊喜相看问阿翁,少年连袂各头童。家从十五年前别,身在三千里外同。

且注虫鱼潜砚北,任教车马过墙东。乡关耆旧多萧索,阅历如公道未穷。

()

村村流水渐成堤,绕屋霏微柳色齐。肯向朱门誇绣障,但随冷月伴鸦栖。

炊烟遥接青烟暗,麦浪低含翠浪迷。不管人间离别意,条条斜拂小桥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