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殿撰修史李舍人挽章二首

故殿撰修史李舍人挽章二首朗读

《故殿撰修史李舍人挽章二首》是宋代曹彦约所作的一首诗词。它描述了李舍人离开修史之职,多次迁徙,最终辞官归隐的情景。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丁未年间,慈恩盛世,李舍人从容地来到这里。
一直从事修史之职,后来三次迁徙到鸟台。
回忆起这段时光,心情才能变得美好,可如今他带着衡器离去却再也不会回来。
恩泽与荣华频繁而来,但晚年却遭遇了许多不幸之事。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李舍人的经历,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一些现象和李舍人个人的遭遇。丁未年间,是指宋徽宗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慈恩盛世,意味着社会繁荣、国泰民安。然而,李舍人虽然在这个盛世中从容地来到故殿修史,但他却多次迁徙,最终放弃了官职,选择了隐居。这反映了当时官场的残酷和不稳定性。

诗中提到的衡器是指衡门,它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李舍人离开时带着衡器,意味着他不再追求权力和地位,选择了远离尘嚣的生活。恩荣频出綍,晚遇有馀哀,描述了李舍人晚年的遭遇,尽管曾经享受过荣华富贵,但晚年却遭遇了不幸和悲哀。这呼应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转变。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李舍人的命运转折和人生抉择。诗人通过描绘李舍人的经历,表达了对官场的不满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李舍人在盛世中追求功名,但最终选择了离开,回归本心。诗词通过对李舍人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权力与地位的反思,以及对于追求内心真正追求的呼唤。

诗中运用了一些象征意象,如慈恩盛世、衡器、恩荣和晚遇有馀哀等,使诗意更加深远。通过对比,诗人将社会的荣华富贵与个人的幸福和心灵追求对立起来,让人们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李舍人的命运描写,寄托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独特感悟。这种感悟超越了时代和个人的局限,使得这首诗词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曹彦约

曹彦约(1157~1228)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曹彦约朗读
()

猜你喜欢

独处罕俦侣,草堂冬复春。涧花飞献佛,林鸟语亲人。

白发吟情淡,青山道味真。寥寥尘境外,木石自为邻。

()

晓起怯梳妆。涩雨濛烟闭药房。逼忆亲纬天际远,思量。

尝把他乡作故乡。

()

西风吹泪洒寒林。乡梦杳难寻。半床月影,一声归雁,几处疏砧。

可怜何事音尘绝,怊怅隔年心。泬寥风景,凄凉滋味,分付孤斟。

()

坠马啼妆,学不就、闺中模样。疏慵惯、嚼花吹叶,粉抛脂漾。

多病不堪操井臼,吾才敢去嫌天壤。看丝丝、双鬓几时青,空劳攘。

()

趁春涨。买鸭头、轻帆软橹,锦乡泛宅,来去鸳鸯湖上。

秦淮寸梦催别,又逐梅雨声中穿细浪。诗人携饯,数亭旗堠瓦、挐烟相傍。

()

不问滦津两度秋,滔滔依旧绕山陬。沙明两岸沿疏柳,桥隐双虹卧碧流。

轮向怒涛声上转,云如奔骑足间浮。阴晴万壑归延揽,遥指前途说旧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