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宜兴禅房

宿宜兴禅房朗读

《宿宜兴禅房》是宋代诗人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冬天已过初旬,
天空开始结霜。
整夜静谧无人言语,
寒意渐浓,听见雁声。
壮志仍然忧国家兴衰,
年老的计划在山中实施。
不要做那虚幻的梦,
白发已经如丝般凋零。

诗意:
《宿宜兴禅房》描绘了一个冬夜里的禅房景象。诗人在禅房中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夜晚,感受到了冬天初霜的临近。整夜间,没有人说话,静谧无声,只能听到雁的叫声。诗人在这个寂静的夜晚思考国家的兴衰,怀揣着壮志。他已经年老,但仍然有计划,准备在山中实施。最后,他告诫自己不要做虚幻的梦,因为他的白发已经如丝般凋零。

赏析:
《宿宜兴禅房》通过描绘冬夜禅房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诗人以孤寂的禅房为背景,通过对寂静和寒冷的描绘,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思考。诗中的寒冷和雁声成为诗人感知时间和季节变迁的线索,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的关切。诗人强调自己的壮志和年老的计划,展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自己不懈的努力。最后,诗人以“萧萧鬓已丝”的形象,将自己的年老和时光的流逝与邯郸梦(虚幻的梦想)相对比,表达了对时光的无情和对现实的理性认知。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冬夜禅房中的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和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它传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渐老的思考,同时也呈现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努力的坚持。整首诗词凝练而深刻,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

猜你喜欢

白玉栏干,绿杨庭院,果然几净窗明。珠帘高卷,花雨散红英。

下上双飞燕子,东风里、巧转轻迎。连环冷、红珠斗帐,春睡惜娉婷。

()

蓬莱渺何许,仙侣泛仙舟。海天寥阔,千里万里御风游。

左右青童玉女,上下霓旌翠盖,花雨散中洲。合奏钧天乐,王母驾灵虬。

()

碧涧重来荐一毛,杉楠喜比往时高。故人地下仍相护,驱逐狐狸赖尔曹。

()

维航枫桥晚,悠然见虎邱。塔标云影直,钟度雨声幽。

僧舍当门竹,渔家隔浦舟。茫茫吴越事,都付与东流。

()

禁园宜雨复宜晴,别馆春深枕簟清。数片落花惊午梦,一声渔唱惹闲情。

暂移榻向松间坐,恰听禽来竹里鸣。惟有东风知我意,满池新绿浪纹生。

()

香飘桂子月初盈,凉泛松涛溪共鸣。丛桂影中和月影,万松声里听溪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