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清虚庵

重过清虚庵朗读

《重过清虚庵》是宋代董嗣杲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为您写出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重过清虚庵

绝境惟闻天籁音,
山游重缀壁龛吟。
春生仙甕新篘酒,
尘锁书床旧调琴。
丹井月空梧积满,
瑶台雨渍藓埋深。
明朝襆被归城市,
万叠苍峦有梦寻。

译文:
置身绝境,只能听到天籁之音,
在山中游历,再次吟唱壁龛之间。
春天孕育出美酒,犹如仙人的甕和篘,
尘土覆盖着书床,旧时的古琴调。
红色的井口下,月光空洞,梧桐叶堆满,
瑶台上雨水淋湿苔藓,深深地覆盖。
明天早晨,我将离开这庵,回到城市,
千重叠峦间,我有一个梦想要去追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山中庵院。诗人置身于绝境,无法自拔,只能依靠天籁之音来寻求心灵的寄托和安慰。他在山中游历,再次来到壁龛之间,默默吟唱,表达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春天,象征着希望和新生。仙人的甕和篘代表着高贵和纯洁,与春天的美酒相得益彰。然而,诗人的床上尘土覆盖,琴声也逐渐被尘锁所困,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变迁。

诗中的丹井、月空、梧桐和瑶台,给人一种幽静和宁谧的感觉。丹井下的月光洞穴,瑶台上被雨水淋湿的苔藓,都映衬出庵院的幽雅和古朴。这些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追求形成了对比。

最后两句诗描述了诗人明天将离开庵院,回到城市的场景。千重叠峦间,诗人怀揣着一个梦想,渴望去追寻。这里的苍峦象征着生活的曲折和困难,而诗人心中的梦想则代表着追求和希望。

整首诗以山中庵院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它展示了对寂寞和困境的抒发,以及对希望和追求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董嗣杲朗读
()

猜你喜欢

民情莫道软如绵,满纸虚辞辄叩天。堪笑问来无别事,相争数百是釐钱。

()

鄫人沤菅鲁人怒,筐筥争桑构吴楚。尚闻六里作鸿沟,彼粤此闽阚如虎。

闽邑曰武平,连粤平远城。天子颇闻粤人横,负众侵疆狎县令。

()

江南好,女伴斗芳丛。缓束湘裙春水软,薄梳蝉鬓绿云松。

低压亚枝红。

()

春草池塘摘句图,石华海月解偏粗。诗家自古论神韵,曾溯昆仑远派无。

()

万里还家一欠伸,好怀不隔九州尘。略回海内呻吟意,归及江南橘柚新。

小几安花如有约,幽禽入户似无人。更烦翠袖围佳寐,茗碗炉熏事事真。

()

浮云蔽林薄,欲去相依违。公卿倚山壁,匡坐得诟訾。

灯前听滚滚,去住终无期。安能共笑晏,白首起新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