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杜鹃朗读

《杜鹃》是宋代诗人赵汝鐩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杜鹃的啼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杜鹃》中文译文:
才刚刚听到今朝胡杜鹃第一声啼鸣,
怎能说不如它归巢更好。
它的声音穿透窗隙,惊醒了闺中的梦,
鲜血溅在花梢上,弄脏了过客的衣衫。
它的啼声断绝了我的思绪,找不到接续的声音,
它懒洋洋地跟着其他的鸟儿恋恋不舍地唱着芳菲。
乡村的田园已经荒芜,我的腰也因此而弯曲,
我也因为你觉醒,意识到昨天与今天的不同。

诗意和赏析:
《杜鹃》通过描绘杜鹃的啼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过去时光的思念之情。杜鹃的啼声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的鸣叫让诗人回忆起过去美好的时光。诗人借喻杜鹃的归巢来暗示自己对过去生活的向往和追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窗隙和闺梦象征着封闭的内心世界,杜鹃的啼声穿透了这个封闭空间,唤醒了沉睡中的回忆。鲜血溅在花梢上,弄脏了过客的衣衫,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杜鹃的啼声打破了诗人的思绪,使他无法继续思考,找不到接续的声音,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诗人在诗中提到田园已经荒芜,自己的腰也因此而弯曲,这可以理解为诗人对逝去年华的无奈和悲伤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这样的描写暗示自己的身世和命运的转变,使诗词更具个人色彩。

总体而言,《杜鹃》这首诗词以杜鹃的啼声为线索,通过描绘杜鹃的鸣叫和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思念和对过去的追忆之情,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赵汝鐩

赵汝鐩(1172-1246),字明翁,号野谷,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太宗八世孙。宁宗嘉泰二年进士。祖父不倦,官少师;父善坚,户部尚书,娶忠文公孙女,家世显赫。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改知郴州,两次击退敌贼侵扰,俘获甚众。四年(1231年),转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又改湖南宪漕,广南东路转运使,知安吉州,江东提刑,以刑部郎官召。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出知温州,“以劳属疾”,次年六月辛未卒于任,年七十五岁,积阶中大夫,食邑三百户。八年(1248年)归葬袁州故里。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

赵汝鐩朗读
()

猜你喜欢

高阁一凭眺,苍茫太古情。天疑入海尽,潮欲挟山行。

芳草金陵渡,斜阳铁瓮城。乡关杳何处,向晚客愁生。

()

双峰丫髻道家装,回首云山去路长。莫道神仙颜可驻,麻姑两鬓已成霜。

()

一身不自若,竟尔堕虞尘。旦起肃衣冠,如见天颜亲。

天颜不可见,臣意无由申。伏念五年来,王涂正崩沦。

()

秋到梧桐小院凉。晚烟消尽立残阳。湔裙浅水上银塘。

草梦冷迷青蛱蝶,花光暖覆紫鸳鸯。几多往事费思量。

()

叶落空庭渐有声,长门深锁月斜明。玉阶寂寞无人迹,秋草年年傍我生。

()

凉月白纷纷,夜色丛篁静。青粉墙腰雪后看,添上横斜影。

曾有玉田词,绝唱无人省。只怕丹青画不成,一段天香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