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用渊明韵二首

九日用渊明韵二首朗读

《九日用渊明韵二首》是宋代方回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悲凉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寒山何曾有季节,疲惫的穷人无法生存。
贫苦的家庭被寒冷逼迫,九月的日子只剩虚名。
旭日升起,参天星斗照亮南北。
我明白自己缺乏机会,急切地努力却无声无息。
曾经年轻时轻松获得美酒,痛饮倚仗着青春。
谁能知晓牙齿暮年发白,壶尽无法倾倒。
寒风吹过荒芜的园圃,枯叶响彻昔日的繁荣。
坚韧和忍耐考验着学识和力量,离别令人怀念时光的情感。
即使死亡也无法磨去,可惜一生白白度过。

诗意与赏析:
《九日用渊明韵二首》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宋代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境遇。诗中穷山和疲氓成为表达社会底层人民困境的象征,他们的生活艰难且无望。作者通过描绘贫困人家的冷酷现实和九月的苦难日子,表现出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痛心和无奈。

诗中的旭日和参天星斗展现了自然界的辉煌和壮丽,与贫困人家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这种对比中抒发了自己对缺乏机会和努力无果的无奈之情。

诗中的寒英和槁叶象征着荣华富贵的消逝,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流转。作者以此表达了对逝去辉煌和光阴流逝的感慨。

最后,作者通过"坚忍"和"乖离"两个词,展示了对学识和力量的追求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的矛盾心境。诗的结尾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遗憾,即使面对死亡,也无法抹去一生的空虚和无成。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对贫困人民的描绘和自然景观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使人深思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方回朗读
()

猜你喜欢

兀对残灯读。听窗前、萧萧一片,寒声敲竹。坐到夜深风更紧,壁暗灯花如菽。

觉翠袖、衣单生粟。自起钩帘看夜色,厌梅梢、万点临流玉。

()

种花都是种愁根,没个花枝又断魂。新学甚深微妙法,看花看影不留痕。

()

已觉烟消暮雨残,洛阳三月倩谁看。红香暖日流云散,青冢黄昏泣露寒。

竞逐钿钗春未减,暗窥妆镜泪初乾。匆匆何似休归去,回首连天红雨漫。

()

窗俯大江流,西津入槛流。山光来蒜岭,树色入瓜洲。

百战人何在,千年阁尚留。临风怀子晋,应跨鹤来游。

()

此花称逸士,此鸟亦朋友。相对雨忘形,浮之以杯酒。

()

院落溶溶暗自芳,是空是色费评章。画栏幽隔花无影,皓魄光摇雪有香。

好向晶帘看漠漠,疑从云路梦茫茫。天然合作婵娟伴,沽酒何须更洗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