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詹中美惠五典毓蒙书。宋代。陆文圭。山上有佳木,春风抽新萌。勿从羊与斧,条叶随敷荣。山下有流泉,涓涓滴深清。勿投泥与沙,支派任纵横。物尔人亦然,习与性俱成。位可望贤圣,教乃始孩婴。五典叙千古,一编粹群英。属辞不厌巧,立义不厌精。金玉二三子,源委诸老生。寒灯读未竟,眵眼开双明。惜哉书晚出,会使世盛行。价知贵洛纸,报愧乏齐琼。
《谢詹中美惠五典毓蒙书》是宋代作家陆文圭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山、流泉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教育的重要性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山上有佳木,春风抽新萌。
在山上,有茂盛的树木,在春风的吹拂下抽出了新的嫩芽。
诗意:这句描述了山上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春天的美好。
勿从羊与斧,条叶随敷荣。
不要让羊吃掉它们,也不要用斧头砍伐它们,让它们的枝叶随意地生长茂盛。
诗意:这句表达了对自然的保护与尊重之意,强调了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过度破坏自然环境。
山下有流泉,涓涓滴深清。
山脚下有一条流泉,水滴从中涓涓细流,清澈而深邃。
诗意:这句描绘了山下流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清澈纯净的事物的向往。
勿投泥与沙,支派任纵横。
不要往流泉中投入泥沙,让水流自由流动。
诗意:这句再次强调了对自然的保护与尊重,提醒人们不要破坏流泉的清澈与纯净。
物尔人亦然,习与性俱成。
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如此,人的习性也是与生俱来的。
诗意: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天性的思考,认为个体的性格和习性与生俱来,与自然界的事物相似。
位可望贤圣,教乃始孩婴。
通过修养和教育,个体才有可能成为贤者和圣人,教育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的。
诗意:这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适当的教育,人们可以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贤圣之人。
五典叙千古,一编粹群英。
五种经典著作叙述了千古之事,一篇编纂精选了众多英杰的经典之作。
诗意:这句表达了对经典文化的赞美,认为经典著作记录了千古之事,而编纂的作品则汇集了众多杰出人物的精华。
属辞不厌巧,立义不厌精。
所属的词句不厌其烦地巧妙组合,立场和原则也不厌其烦地精确明确。
诗意:这句揭示了作者创作诗词的态度,认为词句的运用要巧妙而不厌倦,立场和原则要精确而不含糊。
金玉二三子,源委诸老生。
金玉般的才子们,都受到前辈的启发和教导。
诗诗意:这句表达了对才子们的赞美,比喻他们如贵重的金玉一样珍贵,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是受到前辈的传承和教育的结果。
寒灯读未竟,眵眼开双明。
在寒冷的灯下读书未完成,眼睛变得明亮清澈。
诗意:这句描述了读书的情景,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习带来启迪的赞美。
惜哉书晚出,会使世盛行。
可惜这本书晚出版,否则将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诗意:这句表达了对这本书的珍视和对普及教育的渴望,认为如果这本书早一些出版,将会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价知贵洛纸,报愧乏齐琼。
珍贵的洛阳纸,我却无法以同样珍贵的琼瑶石来报答。
诗意:这句表达了对洛阳纸的珍视和对自身能力的自谦,认为自己无法用同样珍贵的东西来回报。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山上的佳木和山下的流泉,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关系和教育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教育的重视。诗词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借以反映人性和教育的原则,强调了保护自然、和谐相处以及通过教育培养贤圣之人的重要性。此外,诗词还流露出对经典文化的赞美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普及教育的期望。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教育和文化的独特见解,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陆文圭。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今属江苏)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寄九华费冠卿。唐代。姚合。逍遥罾缴外,高鸟与潜鱼。阙下无朝籍,林间有诏书。夜眠青玉洞,晓饭白云蔬。四海人空老,九华君独居。此心谁复识,日与世情疏。
次韵和王待制绝句 其三。宋代。刘攽。蔡邕倒屣贵公子,阮籍清谈林下游。人事差池不如古,祇将朱墨继为州。
丰城阻风。明代。王守仁。北风休叹北船穷,此地曾经拜北风。句践敢忘尝胆地,齐威长忆射钩功。桥边黄石机先授,海上陶朱意颇同。况是倚门衰白甚,岁寒茅屋万山中。
再赋个侬 其八。明代。王彦泓。心期旧矣合欢新,蔗尾才尝味已珍。胆小易惊还易喜,眉弯宜笑更宜颦。未形猜妒思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作计恼伊尝试看,自惭终近薄情人。
答朱寀捕蝗诗。宋代。欧阳修。捕蝗之术世所非,欲究此语兴於谁。或云丰凶岁有数,天孽未可人力支。或言蝗多不易捕,驱民入野践其畦。因之奸吏恣贪扰,户到头歛无一遗。蝗灾食苗民自苦,吏虐民苗皆被之。吾嗟此语祗知一,不究其本论其皮。驱虽不尽胜养患,昔人固已决不疑。秉蟊投火况旧法,古之去恶犹如斯。既多而捕诚未易,其失安在常由迟。诜诜最说子孙众,为腹所孕多昆蚳。始生朝亩暮已顷,化一为百无根涯。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高原下湿不知数,进退整若随金鼙。嗟兹羽孽物共恶,不知造化其谁尸。大凡万事悉如此,祸当早绝防其微。蝇头出土不急捕,羽翼已就功难施。只惊群飞自天下,不究生子由山陂。官书立法空太峻,吏愚畏罚反自欺。盖藏十不敢申一,上心虽恻何由知。不如宽法择良令,告蝗不隐捕以时。今苗因捕虽践死,明岁犹免为蝝菑。吾尝捕蝗见其事,较以利害曾深思。官钱二十买一斗,示以明信民争驰。歛微成众在人力,顷刻露积如京坻。乃知孽虫虽其众,嫉恶苟锐无难为。往时姚崇用此议,诚哉贤相得所宜。因吟君赠广其说,为我持之告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