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随机无尽颂·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宋代。释印肃。但是此筌蹄,少室老狐痴。九年面壁守,梁王不透机。
诗词:《金刚随机无尽颂·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朝代:宋代
作者:释印肃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位虔诚的修行者,他经过九年的静修,守护着自己的内心,但是他却发现自己的境界似乎无法突破,就像一位年迈的狐狸一样,无法穿透这个世俗的机关。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修行者的境遇。诗中的"金刚随机无尽颂"是佛教经典的一部分,意味着修行者致力于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尊重正教分第十二"表达了作者对正统佛法的敬重。
诗中的"筌蹄"象征修行者自身,意味着他的修行方法和行为。"少室老狐痴"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的境况,将他比作一只年老而顽固的狐狸,似乎无法洞察世俗之外的真实。"九年面壁守"指的是修行者长时间的闭关修行,专注于自我觉察。
然而,梁王(指世俗的执着与欲望)却无法透过修行者的境界,也就是说,修行者仍然被世俗的束缚所困扰,无法彻底超越。这种情境给人以深思,引发对修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意味深长的表达,揭示了修行者在追求解脱与智慧的道路上所面临的困境。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束缚,并以谦卑和尊重的心态面对正统的教导。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享庙乐辞十八首 其十一 始基乐恢祚舞。清代。佚名。兆灵有业,潜德无声。韬光戢耀,贯幽洞冥。道弘舒卷,施博藏行。缅追岁事,夜遽不宁。
寄郑伯玙、李舜臣两孝廉。宋代。王松。欲说当时事,诸公岂愿闻!西园梅弄月,北郭酒论文;峰势鸡冠耸,溪形燕尾分。故乡今剩我,何以慰离群!
赞黄檗和尚。宋代。释法薰。破布裹真珠,古寺甘守拙。与裴国安名,对百丈吐舌。棒头敲出小厮儿,却向大愚言下瞥。瞥不瞥,返遭一掌如何雪。
野兴。宋代。陆游。去去历山寸,行行并庙垣。湍流鱠鱼小,仄径鮓花繁。白鹭飞如导,青萝险可扪。归途不寂寞,迎笑有诸孙。
题建州富沙门楼安济桥十绝呈太守黄彦发 其三 安济桥五绝。宋代。刘弇。跨海鳌身传洛阳,贴波虹影老吴江。未如截取玻瓈去,稳卧箜篌白玉腔。
岁暮志感二首寄淮阴孙步坦选一。宋代。单人耘。银杏叶黄簇淡金,腊梅蕾小逗寒禽。为能顾盼庭柯色,遂得栖迟岩壑心。淮北故人情执著,江东新雨意深沉。痴吟不觉老将至,又作高冈散木吟。
如梦令·春思。宋代。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元夕前三日林子花烛是日雪。清代。戴梓。瑶雪垫香车,辉呈树树花。不教澌作淖,却喜玉为砂。粉镜临秋月,湘裙褪晚霞。不须听夜语,灼灼是仙葩。
三山寺戏堂头僧二首。宋代。曾丰。昼热催三伏,宵凉报五更。钟鸣尘外响,犬吠世间声。强聒蛙鸣雨,譸张鸟噪晴。黎明重睡熟,栩栩梦魂清。
减字木兰花。宋代。王千秋。阴檐雪在。小雨廉纤寒又?。莫上危楼。楼迥空低雁更愁。一杯浊酒。万事世间无不有。待早归田。欲买田无使鬼钱。
读史。宋代。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嗟哉行。宋代。陈师道。张生服石为石奴,下潦上乾如渴乌。一朝偾蹶须人扶,伏毒未动风出虚。此生所得与昔殊,韩子作志还自屠。自笑未竟人复吁,以身济欲未必愚。欲久而速反所图,嗟哉伟然二大夫。
醉蓬莱。清代。蒋士铨。向空濛无际,一片江山,舻声难住。漂泊何为,与年光来去。去国心情,送人滋味,记销魂何处。对此茫茫,最无聊赖,一园秋树。我似垂杨,管人离别,不堪回忆,潇湘如许。乍醒三眠,又身随飞絮。鬓上尘堆,襟边酒晕,叹朱颜非故。我欲无言,仗他哀雁,替人分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