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警

闻警朗读

《闻警》是明代诗人王稚登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交河地区的景象,并表达了作者对边塞战事和国家安危的关注。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闻到警报声,十月的交河水潺潺流淌,
敌骑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越过黑山。
平日里六个郡县靠近边塞,
但有谁能独自扛起关隘的重担。
云中的太守现在必须重新起身,
每天追随着明君,却不愿归来。
虽然心怀着几个对抗北方胡虏的策略,
但身为书生却无法进见龙颜求进策。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描绘了交河地区的景象,表现了明代时期边塞的战事紧张和国家的危机感。诗中以水流的潺潺声、秋高气爽的日子作为背景,突出了边塞战事的紧迫感和动荡不安的氛围。通过六个郡县靠近边塞的描述,强调了边塞地区的重要性和守卫关隘的责任。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提出了问题:在这个战事紧张的地方,谁能独自担当关隘的重担?这种问题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和领导者能力的担忧。

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云中太守的期望。太守在这里象征着边塞的守护者和领导者,他被描述为须重新起身的人,暗示着他在面对战事挑战时需要重新奋起,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然而,尽管太守每天都追随着贤明的君主,但他却不愿意归来,这暗示着明君可能缺乏一些重要的决策和行动来对抗敌人。作者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对明君的期望和对领导层的批评。

最后两句描写了作者自己的无奈和无计可施。他抱着几个对抗北方敌人的策略,但作为一个书生,他无法进见君主,无法向皇帝献策。这种无力感和无奈感在诗中得到了体现,凸显了作者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国家命运无能为力的局限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展现了明代时期边塞战事的紧张和作者的忧虑情绪。诗中透露出对领导层能力的期待和批评,以及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国家命运的无能为力之感。整体上,这首诗既具有历史背景的独特性,又通过感情的抒发使读者产生共鸣,具有一定的诗意和思考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碧瓦指离宫。楼阁飞崇。遥看草色有无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烟柳空濛。

湖水自流东。桥影垂虹。三山秀气为谁钟。武帝旌旗都不见,盛世难逢。

()

嫩柳牵丝覆绮窗。起来无绪理明珰。恼人最是日初长。

三尺乌云随意挽,两条却月待萧郎。胡琴闲放竹方床。

()

东南词赋。屈指尊前数。雨打风吹潮卷去。依旧能狂只汝。

叩君画里禅关。忆侬梦里烟鬟。何日两枝玉笛,双双吹入春山。

()

拟聘云英药杵回。思量一日万徘徊。毕竟尘中容不得。

难说。风前挥泪谢鸾媒。

()

一叶乘风破浪开,登山更上妙高台。乱云时复生虚壁,疑有苍龙听法来。

()

露湿天阶夜景赊,湘帘高卷树栖鸦。寒蛩唧唧吟深砌,曲沼盈盈涨浅沙。

风度桂丛香馥郁,月穿竹篽影横斜。襟怀凄爽秋将半,落叶萧萧菊欲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