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僧元皎因病

寻僧元皎因病朗读

《寻僧元皎因病》是唐代杨凝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此僧迷有著,
因病得寻师。
话尽山中事,
归当月上时。
高松连寺影,
亚竹入窗枝。
闲忆草堂路,
相逢非素期。

诗意:
这位僧人困惑不解,
因病而去寻找导师。
言谈中述说了山中的种种事情,
归程定在月上之时。
高大的松树倒映在寺庙里,
柔嫩的竹影婆娑进入窗户。
闲暇时回忆起山草堂的道路,
偶然相遇却非早有预期。

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困惑的僧人因病而外出寻求指导的故事。诗中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诗人的情景和心境。

首先,诗人描述了僧人的困惑之处,称其为"迷有著",意味着他对佛法或人生的理解存在迷惑。然而,因病而得寻师,显示出他渴望获得指导和启示的愿望。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话的方式,揭示了僧人与导师在山中的交流情景。这段对话可能包含了许多关于佛法、修行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教诲。这一部分凸显了僧人与导师之间的互动和师徒关系的重要性。

然后,诗人描述了归程的时刻,将其定在"月上时"。这一表述可能具有象征意义,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视为寄托着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象征。归程暗示着僧人在寻求指导的过程中会找到答案,并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后两句描绘了回到原处的景象。高松倒映在寺庙里,亚竹的影子进入窗户,展现了山中景色的宁静和美丽。同时,诗人也在闲暇时回忆起草堂的路,这是一种对过往的回忆和感慨,也暗示着诗人对于修行道路的思索和领悟。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一个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僧人的内心世界。诗人以寻师为线索,展示了人们在追求心灵寄托和智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探索、困惑、互动和领悟。这首诗词在表达人生哲理的同时,也展示了唐代文人对佛教修行的关注和探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杨凝

杨凝(?—802)唐代诗人。字懋功,虢州弘农人,杨凭之弟。生年不详,约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少孤,受母训。长善文辞,与兄凭、弟凌皆有名。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号“三杨”。凝由协律郎三迁侍御史,为司封员外郎。坐厘正嫡媵封邑,为权幸所忌,徙吏部。稍迁右司郎中。宣武董晋表为判官。亳州刺史缺,晋以凝行州事,增垦田,决淤堰,筑堤防,水患为息。时孟叔度纵横挠军治,凝亦荒于酒。董晋卒,(公元799年)凝走还京师,阖门三年。拜兵部郎中,以痼疾卒。凝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杨凝朗读
()

猜你喜欢

五夜青绫卷。带余寒、却偎燕玉,凌兢顿遣。起傍镜奁看制草,银沫御笺微泫。

沉水炷、博山分茧。凤阁乍翻新样出,扫宫黄、八字眉儿浅。

()

旧国湖山出霸才,锦帆曾领水犀来。龙蛇魏阙悬青汉,麋鹿荒宫闭绿苔。

射日金鳞秋欲落,乘潮白马昼空回。倾城自古留长策,一笑从教雉堞摧。

()

天涯踪迹付觥筹,支枕篷窗倦即休。旅雁数声千里梦,残梅半树五更愁。

地传公路犹名浦,人到清淮一系舟。多少金钱靡费处,谁将全力奠中流。

()

隔岁遗愁在,经春改旧容。世情催白发,老态倚苍筇。

门静无新客,心空有暮钟。百年成底事,漫作蜜巢蜂。

()

鸟外窥烟树,微茫碛路斜。地寒宜种黍,坡暖好栽瓜。

比户裁驼褐,居人置兔罝。谁将淳朴意,传写入中华?

()

平居至性爱孤骞,几拟为文吊屈原。欲采芙蓉秋水阔,搴裳仿佛到湘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