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处士

寄李处士朗读

《寄李处士》是唐代诗人曹松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李处士的问候和思念之情。

诗中描述了僧人与李处士的友情,将李处士比喻为磻溪叟,表示他一生崇尚赤松之道。夜晚,在僧人的寺庙里悲伤的蟋蟀鸣叫,秋水中的芙蓉花也老去了。诗人感叹自己吟咏疲倦,钓鱼也无兴趣,经常在闲暇时倚着竹竿闲逛。诗人听说过李处士的名字很久了,但却从未有机会见面。诗人在睡觉时见到塔影移动,听到钟声响过去的音乐,他沉默着思考,觉得自己过于纷乱。诗人最后希望李处士不要笑他烦忙。

诗词的中文译文大致如下:

寄给李处士
僧人与你话磻溪叟,
一生都崇尚赤松之道。
夜晚,寺庙里蟋蟀悲鸣,
秋水中的芙蓉花也老去。
我吟咏感到疲倦,
钓鱼也不再有兴趣,
在闲暇时,我常倚着竹竿闲逛。
我听说过你的名字很久了,
却从未有机会见面。
我睡觉时看见塔的影子移动,
听到钟声响起过去的曲调。
我默默地思考,
觉得自己太过纷乱。
我只能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你应该会笑我太过忙碌。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李处士的思念和渴望见面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寺庙中的景象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李处士的敬仰和羡慕之情。诗人将李处士比喻为磻溪叟,赞美了他一生崇尚赤松之道的精神。诗中的景物描写多采用夜晚和秋水等象征性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忧伤和寂寞的氛围。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洁而意味深长。

这首诗词赏析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友情与思念:诗中描绘了僧人对李处士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诗意将他们之间的友情比喻为磻溪叟,表达了对李处士一生崇尚赤松之道的崇拜和向往。

2. 忧伤的景象:诗人运用夜晚和秋水等意象,描绘了寺庙中蟋蟀悲鸣和芙蓉花老去的景象。这些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忧伤和寂寥的氛围。

3. 内心的纷扰: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吟咏疲倦,对钓鱼也失去兴趣。他在闲暇时常常倚着竹竿游荡,思考着人生的意义。最后,诗人意识到自己的纷乱,希望李处士可以帮助他解脱。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深情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李处士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景物和内心感受的描绘,传递了对友情和纯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心灵安宁的追求。这首诗词流转深邃,意境优美,值得细细品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曹松

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曹松朗读
()

猜你喜欢

春月娟娟映水清,一斟一酌听泉声。微风暗拂花枝动,几点残红扑酒罂。

()

一篙芦花外,飘飖荡碧流。凭谁擎柱手,乘我顺风舟?

杨柳烟初破,芙蓉露未收。移船向亭榭,水涨小桥头。

()

深藏几许奋龙蛇,开匣光涵晕有花。月冷龙泉生艳雪,夜寒秋水耀霜华。

白虹斑蚀如红雨,紫电锋芒绕赤霞。背倚灯前倍璀璨,壮心牛斗气横斜。

()

鸳鸯城畔草萌芽,毳幕毡房著处家。风卷驼茸铺白氎,错疑边塞落杨花。

()

杏花村,桃叶渡。渺渺思南浦。别绪离情,飘泊同飞絮。

争禁稚柳娇黄,漫天风雨,不道便从春归去。

()

澹台湖心暮烟起,澹台湖西暮山紫。长桥桥门五十三,叶叶归舟荡秋水。

罱泥船小无遮阑,老农举首识旧官。正忧年丰尔难免,隔窗已见催租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