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洞仙歌朗读

《洞仙歌》是宋代文学家沈端节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洞仙歌

重阳渐近,秋光凄凉。宿雨刚停,美景初现。战争已经平息,禾黍丰收,人们心情愉悦,歌舞颂扬着贤明的政治。醉翁游历的地方,景色依然美丽,落叶映照出淮南山的倒影。有位客人和我一同登临,醉意中我们放纵自己,戴着乌帽,嘲笑着雪白的鬓发。只是目送孤鸿依偎在危险的栏杆旁边,我笑着问道,黄花像谁的风采。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临近的秋景,表达了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人以醉翁的形象出现,以自由奔放的姿态游历山水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人生态度的诠释。在诗的末句,诗人通过黄花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风华和无常。

赏析:
《洞仙歌》以秋景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世界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诗中的洞仙形象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他以醉翁的形象出现,游历山水间,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重阳节象征着丰收和欢乐,而秋光的凄凉则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描绘禾黍丰收和人们的欢乐,展示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景象,表达了对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自己与客人一同登临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和交往的渴望。醉意中的放纵和嘲笑,展示了诗人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诗的结尾通过黄花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风华和无常。黄花是代表衰老和凋零的象征,诗人通过问黄花像谁的风采,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展现了对和平、丰收和自由的向往,同时通过洞仙的形象和黄花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哲理和无常。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沈端节

[约公元一一六九年前后在世]字约之,吴兴人,寓居溧阳。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乾道中前后在世。尝为芜湖令,知衡州,提举江东茶盐。淳熙间,(公元一一八二年前后)官至朝散大夫。著有《克斋集》,已佚。又有《克斋词》一卷。《全宋词》收录其词45首。《文献通考》吐属温雅,颇具风姿。《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八《克斋词》提要云:“其吐属婉约,颇具风致,固不以《花庵》、《草堂》诸选不见录减价矣。”...

沈端节朗读
()

猜你喜欢

秋夜不能寐,秋虫鸣砌间。疏钟云外寺,落叶雨中山。

以我意不适,想君情倍艰。何时复相见,一笑破愁颜。

()

听,黄鹤楼中三两声。仙人去,天地有余青。

()

何必江南,堪痛哭,六朝遗迹。只此地,曾经几遍,铜驼荆棘。

高浪已摧临镜堞,平沙尽没藏书壁。漫凭高,历历数沧桑,空沾臆。

()

可知城市亦山林,不许尘埃半点侵。三尺游丝横路起,一潭秋水闭门深。

花能解语窥诗境,鱼自空行识道心。见说清溪旧池馆,只今乔木向千寻。

()

十年提倡受恩身,惨绿年华记忆真。江左名场前辈在,敢将名氏厕陈人。

()

螺园冬日我来频,绛帐梅花报早春。寒气化为香雪海,高风清似玉堂人。

言欢有累煎茶碗,感旧无烦漉酒巾。寄与程门诸弟子,莫将熟客认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