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戊午九月,偕同官延庆阁过碧沚)

水调歌头(戊午九月,偕同官延庆阁过碧沚)朗读

《水调歌头(戊午九月,偕同官延庆阁过碧沚)》是宋代吴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重阳先于三日,带领客人登上高楼。满城风雨都停止,天空也相邀同乐。右手持满满的酒杯,左手握住大螯,杨梅和菊花互相敬酒。倚靠在栏杆上,笑容与云彩飘浮。望着平坦的田野,千万顷稻谷和粮食丰收。江河平静,海洋安宁,没有烦恼。只希望时光能稍稍放慢,即使年华已经七十,只有六个秋天。不要问马戏台的事情,破帽子已经破破烂烂。

诗意:
这首诗词以重阳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快乐安宁的场景。诗人与客人一同登上高楼,享受着风雨停歇的宁静。他们举杯畅饮,品尝着美酒和美食,互相祝贺。诗人倚靠在栏杆上,面带微笑,与云彩一起飘浮。他望着广阔的农田,欣赏着丰收的景象。江河平静,海洋宁静,没有烦恼和麻烦。然而,诗人对时光的流逝感到遗憾,希望时间能稍稍放慢。他意味深长地提到,即使已经七十岁,只有六个秋天,暗示人生短暂。最后,诗人表示不愿谈及马戏台的事情,表达了对过去的遗憾和沧桑。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愉悦的场景,展现了重阳节的欢乐氛围。诗人通过描绘风雨停歇后的宁静景象,营造出一种安逸和欣喜的氛围。他用鲜明的形象描写了丰收的农田,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通过描述江河平静、海洋宁静的景象,诗人传递出一种宁静与无忧的心境。

然而,诗人在表达欢乐和满足的同时,又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和遗憾。他希望时间能稍稍放慢,暗示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这种淡淡的忧伤在诗词的最后部分更加明显,诗人提到自己已经七十岁,只有六个秋天,表达了对光阴流逝的无奈和悲凉。

最后两句诗中的“不要问马戏台的事情,破帽子已经破破烂烂”,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遗憾和沧桑。这句话暗示了诗人曾经经历过不如意和颠沛流浪的经历,现在已经年老,感叹时光的无情和残酷。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重阳节的欢乐氛围和丰收的景象,同时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和对过去岁月的遗憾。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诗人表达了对宁静、喜悦和短暂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吴潜朗读
()

猜你喜欢

题旌今沐圣恩覃,茹苦应教晚节甘。客岁秋风归阙北,今朝寿日忆闽南。

八旬方喜年开六,七夕难忘事乞三。但愿延龄符远祝,承欢长得奉饴含。

()

怜凄切。芳茗甜香时不绝。时不绝。殷勤鱼雁,妆台只赤。

深愁梦与秦娥说。梅花影里凭肩立。凭肩立。闺房林下,清神秀色。

()

斋阁香泉,岩扉火树,秋来总是相思处。扶轮承盖许重招,为遣西飞一雁、促归桡。

酒噀烟霄,笔挥风雨,金华殿上闻高语。羡君才思涌江潮,憔悴如余应愧、旧题桥。

()

清凉素秋节,丛雁鸣云霄。量力守故辙,高酣发新谣。

敝庐何必广,浊酒且自陶。诚愿游昆华,远招王子乔。

()

天淡云闲,雨馀芳草平如剪。柳腰低软。春色和烟远。

斜日西楼,人倚东风倦。莺声懒。一庭花片。绿满香痕浅。

()

顿作无家客,偏为间道行。艰难脱贼手,辛苦出危城。

破甑悲身世,虚舟任死生。凄凉《穷鸟赋》,弓影莫频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