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去乡悲

系乐府十二首·去乡悲朗读

诗词《系乐府十二首·去乡悲》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描述了他离乡之后的悲伤心情。

中文译文:
踌蹰古塞关,悲歌为谁长。
日行见孤老,羸弱相提将。
闻其呼怨声,闻声问其方。
方言无患苦,岂弃父母乡。
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
念之何可说,独立为凄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唐代古塞边关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心中的离乡之痛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踌蹰"意指彷徨不定,诗人出发离乡的过程中,停滞在古塞关,思考着是否该离开。"悲歌为谁长"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助,他的悲伤之歌在此处响起。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遇到的孤零老人和羸弱的同道,他们互相搀扶着继续前行。这种景象让诗人更加感受到离乡之后的孤独和辛酸,亲情的力量在他内心中泛起涟漪。

接下来,诗人听到一声呼怨之声,他用"问"来引出呼声的来源。诗人发现发声者用方言说话,他认为即使面临困苦,也不会不爱惜自己的父母乡土,从中折射出了诗人对乡情的深深思念。

下一句"非不见其心,仁惠诚所望"表达了诗人对方言说话者的认同和理解,他认为这种行为是出于对家乡的怀念和爱护之意。诗人对方言说话者的心意非常感动,因为他也期待在他离开家乡的时候,被人理解和关注。

最后一句"念之何可说,独立为凄伤"表达了诗人对离乡之后的思念之情,他感到难以言表,他独自一人在路上,内心非常凄凉。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离乡之后的痛苦和思念之情,通过描写他在旅途中遇到的景象和对方言说话者的理解,表达了对家乡、亲情和温暖的向往。诗人深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伤和孤独之感,寄托了对乡土的眷恋。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元结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元结朗读
()

猜你喜欢

宣制初闻下玉墀,又逢盛事协熊罴。青霄灵昴凝祥久,紫府蟠桃结实奇。

养志增添龟鹤算,避权辞让凤凰池。从今若校中书考,屈指当如郭子仪。

()

山下清溪溪上亭,竹阴芳径眼增明。
已知数日逢寒食,賸喜今朝作好晴。
酒美故应容客醉,歌长不自觉诗成。

()

坡公守馀杭,饯客伤乍远。人生贵知己,旅退其可忍。

陈三天下士,好德吾未见。垂涎嗜熊掌,摆手谢关键。

()

久作余英客,溪山似有缘。

柳堤便野步,竹寺称幽禅。

()

我居一勺庵,院有一块石。其貌颇不扬,嵚崎在其质。

游罢青城与峨眉,方知此石本来奇。“看似平常却奇崛,”荆公此语庶得之。

()
箯舆轧幽径,乔松矫疏花。
好鸟媚嘉荫,圆吭咽清笳。
膏畦走秧马,茅檐嘶茧车。
谁知天下东,尽属山人家。
()

礼经三百鬓毛班,追述先儒伯仲间。
谁请尚书重给札,尽抄遗稿入名山。

()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

仙家鸡犬白云中,水复山回路不通。万树桃花春似海,莫教重误打鱼翁。

()

二毛一变作霜巅,不听吴歌四十年。君到山塘秋已半,千人石上月依然。

()

落落湖边松,济济松下风。
冷然入君怀,萧飒诗脾中。
清露泻笔端,一扫浮埃空。

()

我以铜符吏营浦,闻古刺史元最贤。

()
饱见人间行路难,暂陪鵷鹭意先阑。
集仙院床三题石,神武门前两挂冠。
饥卧了无千里志,倦飞元怯九霄寒。
客来莫笑蓬窗陋,若比巢居已太宽。
()

参同灵宝皆糟粕,黄白腐肠非上药。眼中寿者谁百龄,精气于人日沦薄。

此经云传九宸帝,剿说元虚弗深计。斡旋性命具圭臬,消息乾坤有根蒂。

()

顷刻天风起自东,棹郎踊跃挂双篷。富池相对盘塘近,笑语蕲山翠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