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赠曹光州)

渔家傲(赠曹光州)朗读

《渔家傲(赠曹光州)》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些小白须何用染。
几人得见星星点。
作郡浮光虽似箭。
君莫厌。
也应胜我三年贬。
我欲自嗟还不敢。
向来三郡宁非忝。
婚嫁事稀年冉冉。
知有渐。
千钧重担从头减。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对自己境遇的反思和自嘲。他以渔家为喻,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坚守初心的态度。诗中提到了自己的贬谪经历,以及在贬谪中依然保持对才华和品德的自信和自尊。苏轼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但仍然积极乐观地面对困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渔家生活的比喻,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乐观态度和坚强意志。他用"些小白须何用染"来形容自己的头发,意味着即使年华渐老,也不必刻意改变自己的容貌。"几人得见星星点"表达了他的才华在贬谪之中仍能闪耀。"作郡浮光虽似箭"形容他的才华即使在贬谪之地也能迅速得到认可。"君莫厌"表达了苏轼对读者的期望,希望读者不要嫌弃他因贬谪而受到的限制。

接下来,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他渴望自我抱怨,但又不敢嗟叹。他自豪地说自己在三个州任职时始终保持廉洁,没有辜负任职之责。"婚嫁事稀年冉冉"指的是苏轼迟迟没有娶妻的事情,他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贬谪导致了婚姻的推迟。最后,苏轼提到了"千钧重担从头减",意味着他贬谪使得他的职责减轻,但他仍然坚守初心。

整首诗以自嘲和自省为主题,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乐观和坚强。他以渔家生活的比喻,通过简洁而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这首诗展示了苏轼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烛明香炷。正烧灯时序。一桁湘帘透疏雨。值午餐传后,酉饮醒时,好安排、槐火松炉烟缕。

沧浪遗迹在,分得新泉,唤取鸦头试春水。小瀹旗枪,檀口香生,细领略、兰芽蕙蕊。

()

春阴乍合云偏散。幽窗更觉愁人倦。辜负看花天。黄尘杂柳烟。

三分春正好。弱絮黏芳草。难熨小眉痕。相怜镜里人。

()

文窗潇洒,青梅小、正是牡丹时节。珠箔低垂微雨过,险韵词成新阕。

轻拂乌栏,横陈绿绮,燕子香泥湿。朱樱初熟,炉香茗椀清绝。

()

烟光上了。天淡孤鸿小。一派角声听渐杳。吹冷西风残照。

平安火映谯楼。旌旗半卷城头。写入屏山几曲,乡心历乱边愁。

()

缅忆梁鸿隐,孤高阅岁华。门西吴会郭,桥下伯通家。

异地情相似,前期道每赊。请从关尹住,不必向流沙。

()

十载中秋月,都从北塞看。祗今临皎镜,远愧隔鸣銮。

暑退身差健,宵良意强欢。当轩对樽酒,重念圣恩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