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朗读

诗词:《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
朝代:清代
作者:苏曼殊

其一蹈海鲁连不帝秦,
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
洒上鲛绡赠故人。

其二海天龙战血玄黄,
披发长歌揽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
一天明月白如霜。

中文译文:

第一首:
朝代沉浮,国家兴衰,就像海洋的波涛,又像山河的起伏。我离开了故土,漂泊于茫茫烟水之中。国家的民众深感孤独与愤怒,英雄们的眼泪洒在了鲛绡之上,送给了故友。

第二首:
海洋和天空是英雄们战斗的场所,他们在血与火中奋战,血染了战袍,战场上弥漫着玄黄的色彩。他们披发长歌,拥抱着辽阔的荒原。易水在萧萧作响,人们离去了,只剩下明亮的月光,洁白如霜。

诗意和赏析:
这两首诗描绘了动荡时期的社会景象和英雄壮志。作者通过对国家兴衰的描绘以及英雄们的悲壮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第一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蹈海喻指作者身处动荡时期,背离故土,面对茫茫未知的境遇。国家的民众感到孤独和愤怒,英雄们的眼泪代表着他们对国家的痛心和忠诚,这些眼泪洒在鲛绡上,寄托了作者对故友的思念和祝福。

第二首诗以战争为背景,描绘了英雄们在海洋和天空中的战斗场景。他们勇敢无畏,用鲜血和歌声铸就了壮丽的战斗画卷。易水的萧萧之音象征着战争和离别的哀愁,然而在人们离去之后,只有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片宁静和寂寞。

整体而言,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和英雄壮举的思考和赞美。通过描绘动荡时期的景象,以及英雄们的忠诚和牺牲精神,诗词展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英雄的关注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离愁别绪。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朗读
()

猜你喜欢

昨接尺素书,言近在吴兴。洗耳苕水滨,叩舷歌采菱。

何图志不遂,策蹇还就徵。辛苦路三千,裹粮复赢幐。

()

衣裳会后说兵车,府海官山到女闾。自古羞称谁解此,何人善割尚藏诸。

澄清空抱忧时策,平准谁传计利书。开市开边徒扰攘,师中最忌漏多鱼。

()

绝塞居閒暂息机,晚云看尽揽征衣。夕阳下地群鸦集,风色横天一隼归。

壮岁自伤尘鬓改,故人渐觉尺书稀。酒酣独立苍茫里,何处高鸿避缴飞。

()

驻跸边庭夜,中秋一镜圆。遥从沧海畔,飞落碧峰颠。

溢彩浮尧斝,流辉拂舜弦。坐深光愈迥,景物倍清妍。

()

南亩耕初罢,西畴耖复亲。四蹄听活活,十顷望畇畇。

蝶舞黄萱晚,莺归绿树新。春光长不负,只有力田人。

()

瓜庐掩映带坡陀,燕燕差池尾掠波。稻刈葵烹场圃净,柴门云水较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