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之华

苕之华朗读

苕之华翻译及注释

翻译
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
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注释
⑴苕(tiáo):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华:同“花”。
⑵芸(yún)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
⑶维其:何其。
⑷牂(zāng)羊:母羊。坟首:头大。
⑸三星:泛指星光。罶(lǐu):捕鱼的竹器。
⑹鲜(xiǎn):少。

苕之华鉴赏

  全诗三章,前两章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说苕华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这两句诗人以所见苕的花、叶起兴,苕叶青花黄,充满生机,而荒年的人民呢,却难以为生。诗人由联想导入感慨,两章诗的结尾两句即是所感。诗人痛心身处荒年,人们在饥饿中挣扎,九死一生,难有活路,反不如苕一类植物,活得自在,生命旺盛。为此,他心里忧伤不已,竟至于觉得最大的遗憾就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天地之下,本以人为贵,今反而羡慕无知觉的植物,乃至说出“不如无生”的话,实在悲哉痛哉,愤极恨极。

  前两章尽管诗人感情激切,难以压抑的忧愤,几如烈火喷射而出,但是这一忧愤产生的原因,还是隐含在比兴之中,到第三章才加以揭示。“牂羊”两句确如清方玉润所说“造语甚奇”(《诗经原始》)。正因为“奇”,所以旧说纷纭,多不得要领。其实这是诗人诉说忧愤的原因,意思是说:荒年无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只剩下一个大头;打鱼吧,水中捕鱼的竹器中只有星光不见鱼。最后两句“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是最沉痛的呼号,人吃人,同类相残,本已惨绝人寰,可是此诗却说,即使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还可以想见,吃草的羊都已瘦得无肉可吃,何况饥饿已久的人呢。不消说个个枯瘦如柴,就是把这为数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难以饱肚子的。说得何等毛骨悚然,把惨景更推进了一步,较之唐人所写的“足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的诗句更加怵目惊心,不忍卒读。对于这两句话王照圆还特地记下她闻见的一段事实,加以印证,其文说:“东省乙巳、丙午三四年,数百里赤地不毛,人皆相食。鬻男卖女者,廉其价不得售,率枕藉而死。目所亲睹,读此诗为之太息弥日。”并自注云:“巳、午间,山左人相食。默人与其兄鹤岚先生谈诗及此篇,乃曰:‘人可以食’,食人也;‘鲜可以饱’,人瘦也。此言绝痛,附记于此。”可见,此诗所反映的周代残酷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在长期封建社会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充分显示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力量。

苕之华创作背景

  此诗哀饥民之不幸而作。《毛诗序》说:“《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师旅并起,因之以饥馑,君子闵周室之将亡,伤己逢之,故作是诗也。”《易林·中孚之讼》曰:“牂羊羵首,君子不饱。年饥孔荒,士民危殆。”至于作者,从诗“歌其食”的内容推测,有可能是饥民,或是一位了解人民、同情人民的下层士人。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朗读
()

猜你喜欢

懿惟醴陵侯,曾为中郎赏。鼓琴得其人,岂肯同凡响。

亦有黄门公,著书继洨长。文采更风流,逋翁餐其沆。

()

柔条细叶,爱微风吹起,一棚香雾。剪到牡丹春已尽,又把春光钩住。

琐碎繁英,零星小朵,枝上摇清露。飞琼何事,羽衣似斗轻絮。

()

去年梅花开,篮舆过西碛。今年梅花开,人在长安陌。

江南江北阻幽期,安得一枝寄远驿。瘦铜示我青厓图,使我逸兴飞五湖。

()

群山绿绕舟,云树乱春愁。石势窥人落,江声抱佛流。

古传海棠国,今上读书楼。缥缈三峨影,飞仙不可求。

()

春风得渔几度,向青油幕里。听朱十、细数词人,鸳鸯湖上三李。

见半箧、耒边乐府,周情柳思心先醉。遇东华香土,停鞭一笑秋市。

()

瘦驴偏爱冲泥健。雪花如掌前山漫。此际最消魂。村村掩店门。

松关开绝顶。鱼板空林振。急去访山僧。分尝玉版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