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唐代。高适。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参考资料:
1、佘正松.高适诗文注评:中华书局,2009:145
2、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02:253
3、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92
这首诗是唐天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离开长安,赴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的途中,经陇山时所作。高适遇到向临洮送兵的白少府,看到浩浩荡荡的新兵队伍,不禁作下这首诗表达立功边塞的强烈愿望。
参考资料:
1、管士光.管士光作品集:中华书局,2011:235
首联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作为远行者的友人此行的行程紧急,以及要去的目的地。以士卒五更即出发而登陇山,道出军情之急。二句中分别用一“登”字、“指”字,既示征途渺远,又显疾进之态。这位即将与诗人离别的远行者,与诗人分手之后,到天快亮、东方欲晓之时就要赶到陇山,攀援登临其山岗之上,而此行要到的地点则是处在遥远的西北边塞的临洮。这样开头,不但表明友人离别的匆忙,同时也表明行者征人赶路的急迫。日夜兼程,行色匆匆,人马迅急,可见前方军情紧急,形势逼人。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征人出征的景况与杜甫《兵车行》开头几句诗所展现的情景相比,是非常有意思的。杜诗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而在高适的这首送别诗中则没有一点这种征人出征,亲朋相送的场景描绘,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豪雄气概。当然杜甫诗里出征的是士兵,而高适诗里远行的却是护送征夫的县尉,前者是被迫服役,后者则是渴望立功边塞而从军行役。这是两诗表现主旨根本不同的所在,从而其思想风格、情感色调也自然迥异。并且在表现手法上两诗也显然有所不同。杜诗是重墨铺染,而高诗则是概括精炼。“残更”、“远别”四字,用词就极为简洁,不但省去了惜别情景的展示,而且舍弃了行军途程中的一切耳闻目见,突出地表现了行人征夫一心一意手奔赴西北边塞以求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一“登”一“指”又动态地表明了赴边的迅急与行者心情的紧迫。细玩其意,“远行”二字中似乎还包含着诗人的惜别之情。总之,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以引发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
颔联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认为从军行役之“关山事”,还不如作“州县”之吏那么劳顿,一为高适有任封丘尉之痛苦经历,故有此言;二亦可见其对军旅生活之向往,表现了诗人心中隐隐的一种得意。行者所要踏上的行程,其自然条件毕竟是险恶的,征程也是艰辛的,所以承接首二句下来诗人又通过一个设问,使一开始就高昂激越的情调旋律得到一个回环,由此以表现诗人对行者此次远征的关切。此次远行是由县尉送兵赴边,更可见当时边塞战事的紧张,补充兵力已刻不容缓。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问,却含意丰富,既表现出诗人对行者从军行役路途艰苦的体贴关注与惜别难舍之意,同时又赞颂了行者不畏险难的豪迈情怀。感情真挚,态度诚恳,耐人细读。
颈联状疾进之军容,诗人通过想象所描绘出的行者送兵赴边途中的情景。赴边征人军容严正,刀枪林立,人不离鞍,马不停蹄。姓白的县尉参与其中,从而使这疾行猛赶、奋勇挺进的行军队伍中忽隐忽现、忽前忽后地闪现着标志着县尉作为使臣所执旌节上的羽饰;而道路两旁的林木,苍苍的树色中也不时有县尉所穿青袍的闪现。诗人侧面着笔,以象征热情之“赤色”相衬,中间“随”字与“引”字锻炼极为生动,既刻画出行者随军奋勇前进,风尘仆仆的劳苦形象,更刻画了行者一往无前的气概,以其随身装束之色彩,传出士卒昂扬奋发之神态,从而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气势豪雄的千里行军图;“树色”碧绿,中间用一“引”字,使穿“青袍”之白少府和碧绿之“树色”妙合无垠,给人以满眼生机,以及白少府义气慷慨之奕奕神采。“随”、“引”二字,使诗歌具流走之势,紧扣行军特点。“赤”、“青”二色,亮丽鲜明,颇具青春气息。可谓达到人境浑一,诗画交融之境界。
尾联不直接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而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这里自然表现出高适此时的一腔豪情。语言响亮有力,用典浑化无迹,此种虚处传神,使诗歌含蕴更为深厚。
全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远离故乡直指河西临洮。颔联写自己作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
参考资料:
1、余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224
2、匡扶.甘肃历代诗文词曲鉴赏辞典: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120
3、邵永杰.陇头歌 历代六盘山诗词选萃: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86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高适。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春兴 其二。清代。王宏撰。晴和天气看花来,踏遍山阿与水隈。可信春风惬幽兴,红红白白一齐开。
江南驿使路遥遥,远赴龙门望海潮。桂殿且留修月斧,银河未许度星轺。
隔花立马听更漏,带月鸣珂趁早朝。祇恐淮南春色动,万竿烟雨绿相招。
和马伯庸除南台中丞时仆驰驿远迓至京复改徽政以诗赠别。元代。萨都剌。江南驿使路遥遥,远赴龙门望海潮。桂殿且留修月斧,银河未许度星轺。隔花立马听更漏,带月鸣珂趁早朝。祇恐淮南春色动,万竿烟雨绿相招。
双松堂。明代。杨荣。郁郁双松,植于堂傍。谁其植之,维邑之氓。维侯在官,佐理有方。桃李满城,春日载阳。侯善爱民,不扰不攘。俾之树艺,礿祀烝尝。民亦爱侯,植材孔良。俾侯之寿,既坚且刚。匪兹岁寒,傲睨风霜。硕大蕃衍,为栋为梁。树之斯今,维侯翱翔。何以比之,召伯甘棠。
祭酒谢芳石先生祖母获旌门喜 其五。明代。林光。谁道君门万里遥,君恩寸尺也难消。非缘截发天无二,安得旌门诏有条。节义昭彰孙子职,纲常扶植圣明朝。贞嫠自古皆无为,九死何心向紫霄。
题陆宣公堂。宋代。许棐。一编奏议从头读,句句冰联玉缀成。不是德宗嫌切直,自缘唐室未升平。谄魂尽逐残星灭,义魄长随霁月明。我亦爱君忧国者,岁时来一拜先生。
送王德润参政进表还河南 其一。明代。程敏政。朝辞南去及秋晴,万岁声齐报礼成。巨镇带河中土胜,列星环斗北辰明。久推茂绩书循吏,渐拟清班接上卿。嵩岳正当封域里,往来多少爱君情。
人日北野有诗次韵。明代。顾清。青山十年梦,为作远游人。已办谢公屐,独少林宗巾。窗间鱼弄日,枕上鸟鸣春。更说园收事,吾生的未贫。
胜处心知只耳闻,却因君句得奇芬。海天昏黑龙行雨,楼阁青红蜃吐云。
仙境烟霞从痼疾,诗家风月要平分。悠然佳兴谁能败?俗吏当前自纠纷。
寅夫示再登鼓山四诗仆虽不获同游然来诗不可虚辱次韵奉谢且致归班之饯。元代。程钜夫。胜处心知只耳闻,却因君句得奇芬。海天昏黑龙行雨,楼阁青红蜃吐云。仙境烟霞从痼疾,诗家风月要平分。悠然佳兴谁能败?俗吏当前自纠纷。
浔江中秋八首 其一。明代。邓云霄。字子浮踪任转蓬,停桡把酒酹江风。百年当遣杯长满,五夜何曾月再中。水绕牂牁蛮瘴恶,烟沉铜柱汉营空。愁来日日邀欢伯,岂独滁阳有醉翁。
白牛居士跨犊歌。清代。洪坤煊。一封莎草平芜色,江南十里春如织。青枫泾畔夕阳时,跨上乌犍人不识。水田漠漠烟濛濛,轻蓑短笠嬉凉风。东郊雨晴泥路滑,四蹄踏破花蹊红。万言献罢归来早,熙宁新法太草草。远传风教忆河汾,桑麻自古溪流好。南山白石清水寒,何人长夜歌漫漫。黄昏饭牛饲辕下,明日横经角上看。
叠韵寄答荦飞,兼怀隽卿。清代。丘逢甲。凤鸟自歌鸾鸟舞,护世城中下膳雨。下界阿香作雷语,西南漫漫漏天古。芙蓉隔江思美人,前尘惆怅红楼春。手检金钗梦中册,黛玉情性香菱身。七星石前喜重遇,别后琼瑶惠香句。会遣夏开骖二龙,九天扫除离恨气。
感兴怀献吉。明代。徐祯卿。客舍秋风动客哀,残花秋日伴残杯。虚名久愧为身累,白眼那能免物猜。落魄京华空老大,旅魂江汉好归来。山川矫首浮云迥,倚杖遥登何处台。
天下第二钟歌。元代。艾性夫。濒江破寺如胶舟,大镛露立寒飕飕。金绳铁纽作断绠,土花苔碧生栾头。我来摩挲考岁月,偻指落落三百秋。想当营度欲鼓火,野鬼夜哭山精愁。铸之以绍威六州之铁,衅之以景升千斤之牛。载之以长河万斛之舰,貯之以齐云百尺之楼。风高一撞撼天地,世更几变宜追蠡。眼中惊见已无双,天下才称为第二。庚庚古扁磨苍珉,徐郎妙墨吹玄云。声光暗哑尽埋没,宇宙颠倒方纷纭。昭陵石马化为土,于上蒲牢幸存古。山僧作屋稳盖藏,他日岐阳求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