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炮惊落天骄魂

出自宋代苏轼的《雪浪石》,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ī pào jīng luò tiān jiāo hún,诗句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
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
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
削成山东二百郡,气压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
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
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
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
老翁儿戏作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
()
岱岳,争雄,落日,气压,千峰,牙帐,断开

《雪浪石》是苏轼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雪浪石

太行山西来万马屯,
雄壮之势与岱岳相争。
飞狐上党成天下脊,
夕阳渐渐消失,黄昏降临。

削石成山东二百郡,
山势气势压倒代北三家村。
千峰右侧巍然耸立,
悬崖断裂,开启土门。

城下石块猛然飞起,
一声炮响惊动天骄的灵魂。
百年来的和平,烽燧已冷,
这块石头僵卧在枯榆根旁。

画师争相描绘雪浪的气势,
但天工的创造并不留下斧凿的痕迹。
离堆四周绕着江水,
坐在这里无人能与蜀士相论。

老翁儿戏般制造飞雨,
端坐着喝酒,看着珍珠跳跃盆中。
这个身体是真实还是幻觉,
故园的山水仍然萦绕在内心。

诗意和赏析:
《雪浪石》描绘了太行山的壮美景色,以及其石头的伟岸和雄浑之势。诗中运用了太行山与岱岳山(泰山)相争的比喻,表达了太行山雄壮的气势和地位。苏轼通过描写飞狐山的高耸和夕阳西下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壮丽而渐渐消逝的氛围。

诗中的雪浪石象征着太行山的峰峦,以及山石的厚重和巍峨。苏轼以雪浪石为象征,描述了山势压倒东北地区的三家村庄。石头从山上飞起,惊动了天骄的灵魂,寓意着石头的威力和山势的震撼。

诗人还表达了对和平的思念,以及时间的流逝。他提到烽燧已经冷却,暗示了长期的和平时期。雪浪石作为一种静态的存在,象征着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凋零。

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画家们对雪浪石的描绘,但他们无法完全捕捉到天然山石的气势和创造者的智慧。最后,诗人以老翁制造飞雨的形象,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和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太行山及其雪浪石的描绘,表达了对山势的敬佩和对过去的怀念。它展示了苏轼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并通过对人与自然的互动来表达人生和时光的感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